寺庙--我国的艺术瑰宝库,它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各个朝代的历史文物,建筑与传统宫殿建筑形式相结合,谓之"历史文物的保险库",乃当之不愧。
走进两千多年的历史,洞悉人世间沧桑的岁月,随着扑面而来的古朴气息,步入香火鼎盛的寺庙圣地,在重重院落中惊叹巧夺天工、荟萃古今的建筑;在曲曲回廊里,凝眸那栩栩如生、琳琅满目的壁画,在肃穆静寂时,聆听那清吟梵唱,感悟深邃的微妙禅机……
何为“寺”?
“寺”在古代是专指皇帝的行政机构,秦朝以后,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通俗点说,古代公务员办公的场所都叫“寺”。
例如: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等等。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我国就已经有“寺”了,此时它与佛教一点关系都没有。
何为“庙”?
“庙”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鬼神的地方,“庙”在中国的历史可能比“寺”更长远,它是中国人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故又称为“宗庙”。
《礼祀·祭法》中说:“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在古代,“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
汉代以后,庙逐渐成为祭祀中国的一切圣贤、神灵的处所,像大家都知道的:孔庙、武侯庙、关帝庙、妈祖庙、山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等等。因为功能不一样,称谓也就不一样。
“寺”是官署、佛和僧侣居住的地方;“庙”是奉祀祖先、供奉鬼神、供奉伟大人物的地方。“寺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寺院发源地
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此前佛教徒起居传教的居所称之为“伽蓝”,意思是“寂静之处”。
公元 64 年,两位印度僧人前往中国传教,使用白马驮着佛经、佛像来到当时的东汉都城洛阳。崇尚佛教的汉明帝欣喜万分,便安排两位僧人居住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宜的“鸿胪寺”内。
公元68年,汉明帝下令在洛阳为高僧建造精舍,取名“白马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寺庙。也成为佛教在中原的发源之地。
后来官署衙门的称呼不再用“寺”,佛教修行传道场所就统称为“寺”,以标榜自己的官办性质。佛教迅速昌盛流传,“寺”字便成为佛教徒起居、传教之所的称呼流传下来。
寺与庙的区别是什么
一、供奉对象不同:
寺主要受佛教影响,所以供奉的大多是佛像和菩萨,但是庙则大多是传说中的鬼神,比如土地庙,城隍庙等。
二、用途不同:
寺现在大多是佛教弟子居住在其中,进行修炼和学习,而庙中的僧侣却很少,大部分都是只有一个神像,经常会有人来进行祭拜,求神保佑。
三、文化不同:
寺是佛教文化的基地,因为在古文中,“寺”有着持续的含义,而古代的大部分皇帝都将佛教的传播,视为一个永久性的事业,而庙则是迷信的成分偏多,都是传说中塑造的神明形象。
四、发源不同:
寺最早是朝廷官吏任职的场所,比如大理寺,太常寺等,而庙则最初是百姓进行祭祖的地方,比如家族的祠堂,就被称为家庙,还有皇帝的家庙,又被称为太庙。
“寺”和“庙”原本关系不大。一种源于印度佛教,另外一种是中国祖先崇拜。随着逐渐深入民心,广大寺庙成为慰藉普通民众的心灵场所, 古建筑寺庙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堪称中华民族古代文明中最精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