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多年前,客家人从广东兴宁等地迁到柳江,客家文化便开始在这片沃土生根发芽。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上花灯”,这一民俗活动已成功申报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拉堡,“上花灯”最具规模且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拉堡镇基隆村下屯的刘氏客家。
拉堡镇基隆村
拉堡镇黄岭村
拉堡镇木罗村
“上灯”的由来
在客家话中,“灯”字和“丁”字读音几乎一模一样,所以“上灯”的寓意就是“添丁”(即生有男孩),它寄托着客家人传宗接代、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
对客家人而言,上花灯所具有的号召力和凝聚力是任何现代文明都无法比拟的,每到这一天,大家纷纷赶到祠堂参加活动,甚至于在外地工作的人们也休工赶回。
花灯的秘密
上花灯所用的花灯,有别于我们元宵节看到的花灯,它的制作工艺更加复杂,而且全部由手工制作而成。
花灯分里外两层,里层用竹篾扎成宫灯的模样,表面用彩纸裱糊,外层装饰着纸花串缀的彩带,每一条串花上还别着纸花。
花灯的下部还悬挂着一把东西。仔细分辨,有松柏、葱、蒜、鹅卵石。
“柏”跟“百”发音相同,寄托着百子千孙的愿望。“葱”跟“聪”发音相同,“蒜”跟“算”发音相同,寄托人们希望子孙聪明伶俐、能写会算、精明强干。鹅卵石就代表“卵”,也就是子孙根的意思。
"上灯”的时间
上花灯活动主要盛行于客家人聚居的村落,上灯时间一般在正月十三,但有的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上灯"的形式
“上灯”仪式并不复杂,但是十分喜庆热闹。
首先到会各户要集中祭祖:由一族中长者主持仪式宣读祭文和祖先遗嘱,由各户摆上年糕,糖果之类供品祭拜祖先。
接着闹花灯开始,锣鼓碹天,鞭炮齐鸣,狂舞狮、唱彩调也随着进行。
闹花灯之后迎来活动高潮——抢灯环节,当把上一年挂的花灯放下来时,大家争先恐后地前去抢夺花灯上的纸花,抢到越多,就意味着越幸运。
抢完旧灯上新灯上,扎新绳子,上灯油,同时燃放鞭炮、舞狮拜堂,上花灯活动圆满礼成。
人们在喜庆的鞭炮声中兴高采烈地走进餐桌,就餐者少则七八百,多则上千人,大家大快朵颐,把酒言欢。饭后,又将各奔前程,满怀期盼地开始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
“上灯”习俗的改变
近年来,上花灯活动增加了新的内容和内涵,充满了时代气息。
很多村屯在上花灯的时候新增了给老人拍合照、发红包等内容,使得上花灯活动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保幼”,而且还弘扬了“敬老”的精神。
同时,文艺演出等一些现代文明在上花灯活动中的兴起,以及有些村屯自我革新与时俱进,将新添的女孩也算做丁,生女儿的也闹灯,女儿也进入族谱。
一盏盏花灯承载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照亮着每一个客家儿女的心房。
拉堡的“客家上花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见证了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的繁衍生息,也见证了拉堡的岁月变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