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祭祀?
祭祀,是一种为了维系和延续与祖先、神祇精神联系的仪式。
古人的祭祀,距离我们现代人,似乎实在太遥远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祭祀是古人一种无比重要的根本性的生活方式。
卜辞从左到右依次为:“卸大甲祖乙百馐百羌卯。”“曰其获正羌。”“而于祖丁…羌…祖甲十一羌。”记载了以羌人献祭的情况。
《礼记•祭统》 就如此阐释祭祀的极端重要性: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 ”
“ 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 ”
“养则观其顺也,丧则观其哀也,祭则观其敬而时也。 尽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
从已经释读的甲骨文看来,
祭祀文化深深存在于汉字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中。
甲骨文“祭”
我们先看甲骨文的 “祭” 表达何意。
《礼记·表记》记载说:“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
甲骨文 “祭” ,字形是以手持肉。这块肉,肉汁下滴,当为祭肉。以此致祭尊神。
殷人祭祀的“神”, 包括上帝、四方、山川之神,也包括人鬼,即先王、先公、先妣、旧臣等。
甲骨文“主(示)”
甲骨文“ 主(示) ” ,学者一般认为这个字形是神主牌位之形。
甲骨文“祝”
甲骨文 “祝” ,字形中的“示”表示神主,神主旁边,跪坐一位祷告之人,口中念念有词,足见 虔诚之态 。
甲骨文及金文“祖(且)”
甲骨文的“ 祖(且) ” ,字形有何含义,学者们有一定的争议,或说这个字的字形象神主,或说象男性阳物,或说象盛肉之俎。
而无疑问的是,这个字形,是祖先的神圣象征。
甲骨文“宗”
甲骨文 “宗” ,字形的含义像是室内设立神主以时祭祀。
“宗”的本义是宗庙。《说文解字》说:“宗,尊祖庙也。”
甲骨文“羔”,选自刘钊主编《甲骨文常用字字典》
祭祀祖先、神祇,一定需要精心准备祭品。
从甲骨文来看,祭品还是比较丰富的。
甲骨文 “羔” ,由“火”和“羊”构成,像将羊置于火上烧烤的样子。卜辞中可能用作牺牲名称或祭品名称。
甲骨文“登”
甲骨文“献”
甲骨文 “登” ,字形中的豆表示食器,这个字是在表示双手捧着食器,以此敬献祖先、神祇。
甲骨文 “献” ,字形中的“鬲”是一种炊具,字形中的“犬”表示祭祀使用的祭牲。“献”的本义便明朗起来: 以犬祭祀祖先。
甲骨文“肉”
甲骨文 “肉” ,字形像肉块的样子,本义为胾(zì)肉,也就是切成大块的肉,以此祭祀祖先、神祇。
甲骨文“酒”
说起祭祀的祭品,不能缺少酒。
以酒祭祀祖先、神祇,是中国酒文化的源头。
甲骨文 “酒” ,本义为尊中的酒浆,卜辞中用作酒祭的专名。
甲骨文“奠”
甲骨文“尊”
与此相关的,还有甲骨文 “奠” ,字形上表示地面或酒尊下的托垫物,本义为置酒祭祀;
甲骨文 “尊” ,像双手捧着酒尊,卜辞中用作祭名。
卜辞:“大丁十,大甲十,大庚七,小甲三,报丙三,报丁三,示壬三,示癸三,大乙十。乙未,酒、系、品,上甲十,报乙三。” 这段卜辞,记录了在乙未这一天,以酒、系、品这三种祭祀方法来祭祀祖先。 选自曹兆兰《图释甲骨文》
殷墟博物苑门口的“福”字
中国人最熟悉最喜爱的福,也是祭祀文化的直接体现。
甲骨文 “福” , 左侧的“示”就是神主的牌位,右侧的字形则像双手捧着酒坛。
“福”字最初表达的含义就是虔诚地向祖先供奉美酒,把酒浇洒在祖先牌位前的祭祀仪式。
古人把祭祀用的供品也称为“福”:祭祀用的酒叫福酒,肉叫福肉。古时候,帝王祭祀完自己的祖先要把供品分给大臣,叫作赐“福”
“祝福”,在后来就成为一种祭祀祖先的重要仪式。 鲁迅先生有小说名作《祝福》。
殷墟青铜甗里的人,据科学分析,是一个来自安徽六安地区的十五六岁的少女。
祭祀,作为自然与祖先的信仰,从远古时代的血腥残酷,到后来的文明人性,形式内容转向了“以人为本”,但 祭祀的精神内核却没有发生多少根本变化 。
祭祀,称得上人类文明史上“自然宗教”与“伦理宗教”的观念之源。
张光直先生名著《艺术、神话与祭祀》。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通过对神话传说和历史事件、沟通天地的祭祀过程及手段、古代中国青铜器及其装饰艺术的意义、古代文字的产生及表现形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回答了文明或王朝是如何在古代中国兴起的问题。
殷商的祭祀文化,周人完整继承下来,但周人有所“损益”。
孔子说:“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
考古发掘证明,周人祭祀大量杀人已经很少见。周人基本摒弃了血腥残酷的活人祭祀。 仅此一点,就算得上中华文明的巨大进步。
祭祀经过周礼的深度阐释,自上而下的推行,成为“孝子之事亲”的最重要的表现。
慎终追远,这个观念,曾经执着甚至极其顽固地维系着中国人与天地祖先的精神。
红楼梦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描绘了荣宁二府祭祀的场景:“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团锦簇,塞的无一隙空地。鸦雀无闻,只听铿锵叮当,金铃玉珮微微摇曳之声,并起跪靴履飒沓之响。”
海德格尔说:“人要向死而生。”
一个人,绝不是孤立来到这个世界,也绝不会孤立离开。
祭祀文化,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观照, 其实是以庄重、繁琐的仪式表达了一个关于人的哲学层面的问题——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现代人摒弃了繁缛迷信的祭祀,毫无疑问,这是文明的进步。
但文明的悖论在于,摒弃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带来一定的文化负面效应,现实的文化只是在进行“存在即合理”的选择。
一个事实是:
现代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是谁,自己从哪里来,自己要到哪里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