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施食”是四甲地区至今尚在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民间祭祀习俗。通过念经、拜佛、器乐演奏、民间舞蹈、气功杂耍等活动反映在该地区民间祭祀过程的心理特征。
“放施食”这一习俗综合了四甲地区民俗的特点和民间艺术精华,独具规模,影响很大。
历史上四甲镇牧童山村的梁家、靶场村的陶家两套班子传承民间艺术精华独树一帜,在通东地区名气颇大。
放施食程式有:
一是敲头场。表演者五至七人不等,以打击乐为主。打击乐曲牌有:“先壇此”、“长行步”、“鬼敲门”。敲奏的时间约一刻钟左右。
二是敲二场,仍以打击乐为主。曲牌有:“吃波罗”、“飘风”、“半家官”、“七记头”、“一团和气”、“四面景”、“堆宝塔”、“花宝塔”、“小锣景”、“挑刺”等十多种。演奏时间约半小时左右。
三是取水,一般用琵琶弦子、二胡或笙、箫、管、笛吹奏。施主披麻戴孝,端一盒素菜,拿香、蜡烛、“金钱马子”、“元宝”(锡锭),跑到并边或沟头焚烧后取水三杯回来,杯中放上一叶杨树叶,而后“家堂”前放一杯。灶君前放一杯,烧龙法事前用一杯。
四是行香,演奏吹打乐,曲牌有:“雪里灯”、“召请”等。施主手挑白纸灯笼前导,从大路转一圈回来,据说是为了引孤坟鬼前来受施。
五是做外场,又称道场。围在一块空地上演出土杂技。有“钻火圈”、“火流星”、“要马叉”、“翻筋斗”、“压磨子”、“喷火球”、气功、杂技等表演。
六是号字,也叫“烧龙法事”、“高台发文书”、“申文”等,全部仪式约一个半小时做完。施主在施单上签名叫“号字”。
七是跑五方,一般用五张桌子摆在五个方面,即东、西、南、北、中。
每张桌子上分别写上金、木、水、火、土。按东西南北中,跑六个“阵图”,即“三角阵”、“四角阵”、“五角阵”、“荷叶包蟹”、“月里偷桃”、“狮子还桩”。
八是施食上台。根据《太上蓬壶炼度律济法食真科》全书程序念唱,表演。也分生、旦、净、丑等角色,有时一人唱四个角色。
九是念经。一般念佛教的“金刚经”、“弥勒经”、“大悲咒(早课)”、“八十八同(晚课)“等“典经”。但偶尔也念释教的“灶君经”。
十是拜忏。“放施食”中拜忏有多种多样,规模从三人到几十人不等,时间从几小时到四十九天。
“放施食”在四甲地区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屡禁而不绝,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种:
一是“放施食”活动系当地民间认可的祭祀习俗,民众对比信奉程度无可替代。
二是“放施食”活动中有丰富的民间艺术。
三是施主以“放施食活动来祭祀亡故的亲人,是为了满足情感,寄托哀思。
四是由于“放施食”活动,其内容含量大,行当的知识性广,技术性要求高,队伍的文化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特别是近几年来,进人这支队伍的新人,不再是单统的父传子传承模式,而有很多学历高,能歌善舞的文艺骨干进人了队伍,供此行当不仅后继有人,其规模和内容有了更大的变异,更具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