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社会的时候,人们认为皇帝对于一个国家影响只是片面的,神明才是对国家产生根本性影响的那个。
他们认为神明可以保佑他们不受战争的侵害,同时他们也相信神明会在干旱的季节降雨等等,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信仰的神明皆不同。
不过早期的神明并不是给人们带来福分的,人们信仰这种神明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怖,因此对神明产生了敬畏之情。
古代人认为时间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因此都可以当作为神明的象征。
人们开始将祭祀搬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希望通过祭祀的方式让他们与神明产生联系,并通过祭祀来让国家一年风调雨顺。
后来祭祀的目标不仅仅是神明了,还有各种鬼魂,因此祭祀也开始逐渐盛行起来。
古代对祭祀都有什么需要讲究的事情
既然祭祀是为了讨好于神明,那么就需要拿出非常丰厚的祭品。
因为古人认为不同的神明对祭品需求的不同,这也使得祭品的种类十分众多,但最主要是的还是食物、布匹、还有人牲。
不过相对于祭品的使用次数来说,人牲是最多的,这种祭品是由人和牲畜组成的,古代人认为人和有灵性的生物是神明所偏爱的祭品,因此在古代的时候很多祭祀都需要用人来充当祭品。
古代祭祀祈福所用的神台
起初人们对祭祀的场地并无固定一说,任何地方都是适合进行祭祀的,但是由于原始宗教不断的发展,逐渐的进入了规范化状态,开始在固定位置进行祭祀,并且将祭祀周边修筑宗庙、楼宇等装饰其"神性",给与神明居住的地方,希望神明能够长保一方平安。
祭祀作为一种信仰活动,那么虔诚的祈求必然是整个祭祀当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在祭祀的过程中古人认为只有相信神明的存在,神明才真的会降临这里,如果心中无神,则无法通过祭祀来与神明沟通。无法与神沟通则无法祈求,因此无神的想法会让祭祀变得毫无意义。
君王带领众臣子在野地进行祭祀敬神
人们认为祭祀的尊贵应该高于世间众物,因此驳杂的人为工艺是对神明的不敬,只有采于自然的纯粹才是正确的选择。
因此古人在祭祀的时候所使用的玉器、祭祀用的祭品,往往都是不加处理的,就连皇帝前来祭祀所乘的马车也是用色彩加以绘制的,可见祭祀对一国之重要。
在祭祀的次数上古人讲究"不数"和"不疏",意味不多不少,多了会让神明产生厌倦,少了又缺少祭祀让人们怠惰,对神明不恭,因此适中的祭祀次数对于国家来说很是重要。
祭天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
每日的开始从哪里?每日的结束从哪里?世间万物的生长又如何?
这一切都是源于天,虽然说我们知道这都是太阳的功劳,所谓的神明让万物生长实际上还是植物自己的光合作用,但是古人却不这么想,他们认为太阳只是天的一部分,而将世间分为天、地、人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早已根深蒂固,因此祭天是人们祭祀当中第一个祭祀的目标。
为了祭天而修建的高台
由于古人认为天能够主宰一切的事情,它涉及的不仅仅是万物生长,还有朝代的变更。
因此无论是平民还是君王都对天充满着敬畏,几千年的历史当中祭天、拜天成为了一种习俗,包括古代的结婚"拜天地",都是充满着祭祀的色彩的。
祭天的这种活动也是从周朝时候就有了,而"天子"一词的产生实际上就是跟祭祀的"天"又直接关系,皇帝通过"天"和"天子"之间的联系,加强自己的威望更好的管理国家,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了。
由于当时我国的祭天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祭天是国家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无论是开国之君还是继承之君,亦或者将要亡国之君,都需要去祭天,以求天赐福。
祭天实际上在秦汉之时就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标准化的仪式,到达唐宋的时期祭天已经成了为治理国家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政治手段。
祭地的主要人群还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百姓
既然说是"拜天地",已经得到天的认可,那么地也得认可才行。不过相对于祭天来说,祭地的范围更为广泛。
具体来说就是,祭天的这种行为把只能天子来,祭地是百姓亦可,同时祭祀的神仙也变得多了起来,山神、水神、火神、教唆神,甚至连动物都成为了神明,比如鼠神和虎神等。
前者在于希望土地安生,后者在于希望动物不予破坏。
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献上牛羊进行祭祀
这种想法是一种错误的观念,明显的通过敬畏无法改变现状,那还不如依靠智慧让自己发家致富风调雨顺,不过这种想法的产生也能证明了农业对我国历史的重要性,祭祀对于小农经济来说也有很大影响。
由于土地和粮食作为封建社会的立国之本,土地和粮食分别在古代用社、稷二字作为代表,二者结合变成了江山的寓意,此后也成为了皇室对于江山的专属之词。
不过在起初的时候社稷二字还并非是皇家专属,因为百姓同样在土地上耕种和收获,在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兴起,这种对社稷的祭祀也开始改变,在皇家彻底将其变成了称呼,而在民间则变成了祭拜土地神和城隍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