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个节气。
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
“日北至,日长之至,
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至者,极也。”
(《恪遵宪度抄本》)
夏至的“至”不是“到来”的意思,而是“极致”的意思。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二候蝉始鸣;
三候半夏生。
(《礼记·月令》)
一候鹿角解:鹿是阳性的山兽,夏至阳气盛极而衰,鹿角感阴气而脱落。
二候蝉始鸣:蝉,古时楚称蜩(tiáo)。夏至之时,蝉开始鸣叫,蝉鸣里树影明灭,忽觉夏长。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野生中药草,夏季过半时,最适宜采集它地下的块茎。
半夏,生于夏至日前后。
此时,一阴生,天地间不再是纯阳之气,夏天也过半,故名半夏。
《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
夏至祭祀
“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
(《周礼·春官》)
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就有了祭神仪式。
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
“夏至日,祭地祇,皆用乐舞。”
(司马迁《史记·封禅书》)
明清皇帝每年夏至日于地坛祭祀土地神
帝王祭礼
汉武帝开始立庙祭祀,在汾河与黄河交汇处,古称汾阴的地方建后土祠。西汉末年按阴阳方位在长安城北郊建祭地之坛。此后虽历代礼制不同,有时天地分祀,有时天地合祀,但均在都城建有祭地之坛。
金代建中都城时在北京通玄门外(今复兴门外会成门东北)建北郊方丘。
到了明清时代,祭地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明嘉靖九年(1530年),按照“南乾北坤”的说法,在京城北郊安定门外建立地坛,地坛成为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明清两代帝王每逢夏至这一天,到此进行皇家祭祀活动。
“万乘亲郊幸北宫,千官斋祓两都同。
灵光正想泥封上,清梦遥依辇路通。
烟散玉炉知昼永,星分银烛坐宵中。
闻君已就汾阴赋,犹向周南叹不逢。”
明代诗人、散文家王慎中的这首诗描绘了夏至日皇帝率百官到地坛祭祀地祇的情景。
祭祀仪程
皇帝祭地程序繁琐复杂:
夏至前两个月,内务府开始维修斋宫;
夏至前二十五天,太常寺开始筹备祭祀有关事宜;
夏至前三日,皇帝到太庙告请太祖配神,除急事外,不办公事;
夏至当日,太常寺卿率领人员打扫坛台上下内外,并在皇帝活动处铺设棕褥垫,设置各神座及皇帝拜位之黄幄,陈设祭祀用品;日出前七刻,太常寺卿赴乾清门报时,请皇帝到地坛行祭礼。
祭祀共分九个仪程,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
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直隶地区久旱无雨,夏至之日,皇帝在地坛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第二天京城一带连续两日大雨磅礴,普降甘露。
嘉庆皇帝为表感激,派二阿哥绵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恭诣皇祇室,向列神位依次拈香,行祀谢礼。
天坛 |
天坛位于正阳门外东侧,明嘉靖九年开始对诸神分郊祭祀,才在天地坛(今祈年殿,又名祈谷坛)的南端建起圜丘坛,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坛“。天坛,又名祭天台之称,于每年冬至日供皇帝祭天之用。 |
地坛 |
地坛位于安定门外,是明清皇帝每年夏至日祭祀土地神的场所。 |
祈谷坛 |
祈谷坛,天坛内的祈年殿即祈谷坛(原天地坛),成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皇帝祈祀五谷丰登之处。 |
朝日坛 |
日坛位于朝阳门外,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春分之日祭祀大明之神(太阳)的地方。 |
夕月坛 |
月坛位于阜成门外,是中国古代秋分日祭祀月神的场所,又称“夕月坛”。早在周代,即已有天子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之制。目前仅存的月坛地处北京城西,始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 |
太岁坛 |
太岁坛,在先农坛东北侧,因太岁是值岁之神,皇帝于每年春、冬两季需择吉日来此祭祀,以求岁岁吉祥,国泰民安。 |
先农坛 |
先农坛位于正阳门外西侧,与天坛遥相呼应,是祭祀神农氏之地,皇帝于春季第二个月的亥日吉时,来此躬行祀礼,亲御耒耜。 |
先蚕坛 |
先蚕坛,位于北海公园东北隅,每年春季第二个月的己日,皇后要来此躬行桑礼,以示对农副业生产的关怀与重视。 |
社稷坛 |
社稷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据说是明代迁都北京后所建第一坛。所谓“人非士不生,非谷不食”,社稷就是农耕文明的大事,它也是漫长封建时代国家的象征与代名词。明清两朝,历代皇帝于每年春、秋第二个月的第一个戊日,要来这里祭祀社神与稷神。明初,皇帝对天地、日月、星辰、云雨、风雷诸神一起祭祀。 |
民间祭祀
除了皇帝在夏至日到地坛祭祀,民间也有很多习俗。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之俗,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土地神(或称地母)、水神等。
祭祀供品以面食为主,因为夏至正值小麦刚刚收获,用新小麦做成面条供奉,因夏天炎热,人们常以凉面祭祀土地神。
老北京夏至有民间祭祖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