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蓝庆东
浏览:1233
发布日期:4年前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
何如璋陵墓游记 作者:萧绍彬 杨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词: 何如璋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爭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於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 此墓载作《梅州市誌》中“文物·古跡·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殯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於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送葬时已是七品之身,按规父死不能坐轿骑马,使用苧麻编织成「大鲁罾」由四人抬著行,寿朋端坐其中,以表披麻戴孝又免步行之苦,成为空前绝后奇观。 庚辰之夏望日九时,我们沿莒岩公路骑自行车缓缓而行,前往何如璋先贤之墓园。但见莒水潺潺,清澈如镜。不时可见白色山花在两面山坡绿荫丛中分外耀眼,更有老树、古藤、岩山点缀山崖。山脚农田中的水稻、西瓜、花生茂盛,还有几口鱼塘波光闪闪,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相映成趣。约行半小时许,即见莒村八景之一「溪源钓名」。前人有诗曰:「游遍溪源踏遍春,钓鱼石上濯清沦。桃花尽日隨流水,不见渔郎去问津」。大有美人深闺无人识“之嘆。放眼望去,潭水碧幽,银波粼粼,如宝镜澈明,似碧玉晶莹,煞是可爱。潭中有石巖如老叟垂钓,栩栩如生,令人叫绝。果然莒村山水之美不负盛名。 我们寄车於甲溪,步行上山,走捷径,钻灌木,拨荆丛向伯公龙进发。穿行山岭之上,经半个小时后绿荫丛中的何公墓终於映入眼帘。此墓为灰沙夯筑蓝坟,面积三十多平方米。碑文中为:清誥赐进士出身编修詹事府少詹、誥授通奉大夫日讲起居注官、钦锡出使大臣督办船政大臣子莪何公墓。右为:光绪壬辰春月吉。左是:子寿昌、寿朋、其穆、其泰、其绳同孙曾立。墓前有石狮两只,为日本友人所赠。离墓左八米许,有大埔县政府八五年建立文物保护碑。 何如璋陵墓所在伯公岗於莒村与长新交界处。站立墓前,一览眾山苍翠,脚下群峰延绵数十里,如眾星拱月,似群山朝圣。山下碧水洄环,时隱时现,似巨龙不见首尾。眞乃山玄水淼,玉峰耸翠,碧树葱蘢,松涛欢舞,莒溪如带,景色迷人,如诗如画。更有清风徐徐拂面,鸟鸣声声悦耳。此时此刻,志存高远之豪气,敬仰先贤功在国家之情怀,油然而生,旅途之疲態顿拋九霄之外。时近正午,我们三人缓缓下山而归。 本文来自网友发表,感谢作者之辛劳!发文共享历史之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