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 《快雪时晴帖》纸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精品真迹。纵23cm;横14.8cm ,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此帖以“羲之顿首”四字行草开头,以“山阴张候”行楷结尾,此帖笔法雍容古雅,圆浑妍媚,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流利秀美。 不少人认为《快雪时晴帖》仅次于他所书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又一件行书代表作。 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乾隆一生酷爱书法,刻

七月都下二帖》王羲之书。纸本。二帖合装裱为一卷, 行笔流畅散逸,为唐代临本。《七月帖》上有“绍兴”朱文联玺及“明昌宝玩”,可知此帖经南宋高宗内府收藏后,曾归金章宗(1189--1208)。 由帖文可知,羲之与来信问候者皆身体、心绪欠佳。《都下帖》末行有几字仅存其半,参考《淳化阁帖》所刻,显然是裁割“仁”字以下二十七字。帖中所提桓公是指桓温,蔡公为蔡谟,此帖作成于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年)此时王羲之已辞官年余,但仍不能忘怀朝廷戎机。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成就是至为重要的,是一位集大成的书法艺术家。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他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族——琅琊王氏。他的祖父王正做过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做过淮南太守。曾首先倡仪晋室渡江,在江左建立东晋王朝。他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做过东晋的丞相,是当时的大名士。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将领。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也学习李斯、蔡邕等的书法,博采众长。后人评其书法 “龙跳龙门,虎卧凰阁”。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众体兼擅,如楷书《乐毅

王羲之的故事 一、王羲之写字换鹅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说到对鹅的喜爱,比较突出的,要算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了。这里就有一段故事: 据说,品性高洁的王羲之对做官没有多大兴趣,就离开嘈杂烦闷的京城,来到了风景宜人的江南,他在绍兴一带居住时,经常漫步在水乡泽国,观察群鹅。一只又一只的鹅啊,羽毛整洁美丽,体态雍容华贵。它们有的浮游,有的高歌,有的嬉戏。……·他入迷地看啊,看啊,有时竟忘了回家吃饭。 有一天,他惊喜地发现,有只鹅长得不同寻常,它的羽毛象雪一样白,顶冠象宝石一样红,尤其是叫声分外悦耳动听,他非常喜爱,立即派人到附近去打听,想把这只鹅买下来,就是多出一倍的钱,也在所不惜。一了解,原来鹅的主人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老人家身边没有什么亲人,只有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 他认为养鹅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能从鹅的某些体态姿势上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有一天清早,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乘一叶扁舟游历绍兴山水风光,船到县禳村附近,只见岸边有一群白鹅,摇摇摆摆的模样,磨磨蹭蹭的形态。王羲之看得出神,不觉对这群白鹅动了爱慕之情,便想把它买回家去。王羲之询问附近的道士,希望道士能把这群鹅卖给他。道士说:「倘若右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