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寒食节,在过去可是相当有存在感的节日,它的节期为冬至过后 105 或 106 日,恰好在清明节前一二日 。关于它的起源,有几种说法,其中 “子推说” 流传最广。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饥寒交迫,介子推为了救他,毅然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成汤给重耳喝。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重赏当初追随他的人,却唯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也不贪图功名利禄,带着母亲隐居到绵山。晋文公想起介子推的功劳后,派人去请,可介子推就是不肯出山。晋文公无奈之下,听了别人的建议,想用火烧山,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棵柳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后悔不已,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 。
寒食节历史地位
两汉时,它开始出现,主要在北方太原附近地区流传,当时的节俗主要就是禁火和吃冷食,是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节日。
到了魏晋南北朝,寒食节的内容丰富了一些,除了禁火寒食,还增添了不少娱乐项目,像蹴鞠、拔河等。可由于它起源于纪念介子推,在儒家正统理论中缺乏渊源,所以遭到朝廷禁止,一度走向衰落。
直到唐代,寒食节迎来了 “高光时刻”,得到朝廷承认,还成了法定节假日,唐玄宗更是把寒食节上墓纳入国家律法。那时的寒食节,假期不断延长,节俗也愈发多样。
宋代时,寒食节和冬至、元旦并称三大节日,热闹非凡,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达到了发展的顶峰。但从元代开始,它的假期缩短,地位逐渐下降,到了清代,寒食节慢慢走向衰落,最终和清明节融合。
民国之后,寒食节就渐渐被大家淡忘了 。
如今,寒食节这个节日很少被人们提及了,它几乎完全被清明节所取代。但它的一些习俗,其实都融入到了清明节里。像寒食节时诸多传统习俗如扫墓、踏青、插柳等已融入清明节,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部分。现在清明节大家依然会去祭扫先人坟墓,表达对逝者的追思。
清明节和寒食节的不同之处
习俗:寒食节以禁火寒食为主要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提前准备好的冷食。例如寒食粥、寒食面等都是寒食节常见的冷食。此外,还有蹴鞠、拔河、斗鸡等娱乐活动。而清明节的习俗更为丰富多样,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前往墓地,清扫坟墓、供奉祭品、缅怀先人。踏青也是清明节的一大特色,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美好。还有插柳,人们折柳插于门楣或头上,寓意辟邪祈福。同时,清明节还有放风筝、荡秋千等娱乐活动。
时间:寒食节在冬至后 105 或 106 日,通常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清明节一般在公历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变动,具体日期根据节气而定,太阳到达黄经 15° 时即为清明节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dcode.name }} {{ dcode.t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