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在曼谷国家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一尊出土自泰国南部的素可泰时期陶罐静静伫立。这件高约60厘米的陶器表面布满水藻钙化痕迹,罐口以红陶封泥密封,考古学家在其中发现了人类骨殖与铜制护身符的共存。这件看似普通的文物,正是破解古代赤土国水葬习俗的关键钥匙。
公元607年,隋朝使臣常骏的船队在马来半岛北部登陆,《隋书》中首次出现"赤土国"的清晰记载。现代考古证实,这个以象舆代步、善铸金器的海上王国,其核心区域正是今日泰国宋卡府至北大年府的狭长海岸带。在这片热带季风区,湄南河支流与海湾水道构成了密集的水网体系。
2009年,宋卡湖底打捞出12具保存完好的竹制浮棺,碳十四测定显示其年代集中在公元7-8世纪。这些长约2.5米的船型棺木以棕榈纤维捆扎,内置骨殖均呈蜷缩状,与同时期陆葬墓穴中伸展的遗骸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差异暗示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死观念。
赤土国水葬群体相信人体由"克拉"(生命能量)、"文"(魂魄)和"卡"(肉体)组成。临终前,巫师会用槟榔叶蘸取圣水点洒七窍,完成"克拉转移仪式"。这种源自泛灵信仰的净化程序,确保灵魂能完整脱离腐朽的躯壳。
逝者去世后,家人会先进行清洁和着装,也就是浴尸环节,他们用清水或带有香料的水为逝者清洗身体,换上干净的衣物,在准备好用于供奉的鲜花、香烛、水果等供品。在邀请僧人到家中或寺庙为逝者诵经超度,来帮助逝者的灵魂得到解脱,引导其顺利进入来世,家人和亲友也会在一旁跟随诵经。
送葬队伍沿顺时针方向绕行村落三周,路线严格遵循星象方位。主祭司手持铜铃在前引路,亲属抬着以芭蕉叶包裹的遗体紧随其后。行至水畔时,众人齐诵《渡河经》,将尸体置于特制的船型容器内——这种容器多用整段龙脑香木凿刻而成,两端翘起呈月牙形。
漂流地点多选在河流交汇处的漩涡区,这些被称为"纳迦之眼"的水域被认为是通往来世的入口。遗体会被捆扎成胎儿姿态,随水流旋转七次后沉入水底。现代潜水考古发现,水葬区河床散落着大量陶制魂瓶,瓶内装有稻谷、贝壳和微型铜制农具。
赤土国实施水葬的群体集中在沿海的"塔拉族"渔民中,这个占人口不足5%的群体保持着独特的潮汐崇拜。他们的创世神话记载:"先祖从浪花中诞生,终将随洋流归去"。这种信仰体系与主流农业文明的土葬传统形成微妙平衡。
在塔拉族的宇宙观中,东西走向的河流是现世与冥界的交界。雨季泛滥的洪水不是灾难,而是"纳迦神龙的迁徙"。这种认知使水葬成为最神圣的回归仪式,远比火葬或天葬更具宗教价值。
当佛教在11世纪成为主流信仰后,水葬习俗并未完全消失。现代人类学家在泰国湾沿岸仍能观察到改良版水葬:遗体火化后,骨灰被装入椰壳制成的浮瓶投入大海。这种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印证了赤土文明基因的顽强生命力。
从湄南河底的陶罐到现代海葬的浮瓶,水葬习俗的演变折射出东南亚文明对生死的独特诠释。当考古刷轻轻拂去陶罐表面的钙化层,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千年前的葬俗遗存,更是一个濒海民族用流水书写的永恒诗篇——他们相信生命终将如季风般循环,灵魂会在洋流中重生。这种超越时空的生死哲学,至今仍在泰国文化的血脉中静静流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dcode.name }} {{ dcode.t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