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大家好,我是阿族,案头那方磨得发亮的徽墨,总在深夜里洇开族谱泛黄的纸页。这些年埋首故纸堆,最让我心颤的不是显赫的官宦记载,而是散落在各房支谱里关于香烛的细碎文字 —— 它们像暗藏的丝线,将生者与逝者、现世与幽冥织成一张温柔的网。
族谱里的火光
在《阿氏宗谱・祭祀志》的残页上,乾隆三十年的墨迹依然清晰:"冬至夜,阖族聚于祠堂,炷香九支,烛三对,烟必朝东北而升,方知祖先歆享。" 初读时只当是普通仪轨,直到在老屋阁楼发现太祖父的修谱笔记,才懂这数字背后的讲究。太祖父用蝇头小楷记着:"香取阳数,九为极阳,应九天之意;烛用阴数,三为少阳,合三阴三阳之数。烟向东北,因族中初代祖母葬于艮位,艮为山,主往生之路。"
去年在山背村收谱,一位八旬老人颤巍巍捧出《守夜录》,那是她曾祖父作为 "烛头" 的工作记录。所谓 "烛头",是旧时丧葬中专门看守灵前烛火的人。光绪十五年的记载写着:"王婆婆棺前烛忽爆花,火星落于供碟,成 ' 归' 字状,其子泣拜曰:' 娘放心,孙儿已中秀才。'" 老人摸着泛黄的纸页说:"曾祖父说,烛花是先人捎的话,爆得急是急事,爆得缓是宽心,咱们山里人,就靠这烛火和祖辈唠嗑呢。"
手泽里的香魂
在整理已故族老的遗物时,发现一本用油纸包裹的《香谱》,扉页题着 "戊辰年秋,采山椒制香"。翻开才知,这不是普通的香方,而是记录着不同场合用香的 "密码":给新亡者上香,要混着松针,因 "松性直,引魂归正途";给难产而逝的妇人上香,需加益母草,"草茎连,断魂亦可牵"。最特别的是 "接谱香"—— 每逢新谱成,必用族谱箱底的旧纸灰合香,"青烟起时,历代修谱人的魂灵都来相看"。
记得三年前帮邻村修谱,在残破的神龛里发现半截断烛,蜡身刻着模糊的符文。村里老人说,这是 "问卜烛",当年战乱时,族人靠烛火走向:"烛芯朝东,便是生路;烛泪右流,须避山洪。" 烛身的符文是初代族长所刻,像展翅的蝶,又像张开的手,"说是能接住祖先的指引"。如今那截断烛仍供在神龛,虽不再点燃,却成了族人心中永远的灯塔。
时光里续火
上个月整理祠堂旧物,从香灰缸底检出半片瓷片,绘着两只交颈的凤凰,环着七簇火苗。查《祠志》才知,这是嘉庆年间的 "合烛盆",族中有人客死异乡,便将他的姓名写在黄纸上,卷入烛芯,与家中长明灯共燃,"让游魂跟着光回家"。瓷片上的凤凰已缺了尾羽,火苗却依然清晰,仿佛在诉说,无论时光如何侵蚀,这连接阴阳的光从未熄灭。
作为修谱匠,我常想,我们修的何止是族谱,更是在时光长河里续着一盏灯。当我在新谱的 "祭祀篇" 里记录下香烛的讲究,当年轻的后辈跟着我在祖先牌位前学插香的手势 —— 三炷香要成直线,烛台需擦得锃亮,火苗要朝向神龛中央 —— 我知道,那些写在族谱里的火光,正通过我们的手,在现世重新燃起。
合上案头的族谱,窗外的山雾正浓。忽然想起太祖父笔记里的最后一句:"世人皆道香烛为草木所化,不知每一缕烟都是未说完的话,每一点光都是未断的缘。" 作为修谱匠,我愿做这人间的守灯人,让谱牒里的光,永远照亮阿族人回家的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dcode.name }} {{ dcode.t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