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去年秋天,住在东京半年的阿彻回来时,跟我讲了好多关于盂兰盆节的事。他租住在神奈川县的老式町屋,房东是位会做和果子的老太太,总在暮色里哼着古老的调子,正是那些细碎的日常,让他慢慢读懂了这个承载着日本人祖先信仰的传统节日。
迎魂火归途
阿彻说,8 月 13 日傍晚的东京街头有种奇妙的肃穆。房东太太在玄关摆了三个竹编火袋,里面的松木劈柴烧得噼啪作响,火苗窜得比她的白发还要高些。"这是给祖先照路的。" 老太太用布满皱纹的手比划着,说关东人相信火焰能在阴阳间架起桥梁。让我想起他寄来的照片里,京都鸭川畔的民居门口,家家都点着矮矮的火把,像一串坠落人间的星子,沿着石板路蜿蜒向神社 —— 那是更古老的 "火之道",连火焰的高度都藏着规矩:必须超过成人腰部,才算给祖先备好了体面的灯笼。
在和歌山看海上送火的经历,让阿彻至今难忘。成百上千盏绘着家纹的灯笼飘向海湾,火光随波摇晃,像银河碎了一海。他跟着当地渔民放灯时,听见有人低声念着 "一路走好",突然想起冲绳的朋友说过,那里的迎魂火把要用甘蔗叶扎,燃烧时的甜香能顺着海风飘到祖先栖息的岛屿。火在日本文化里从来不是单纯的光明,它是生者的呼唤,是跨越生死的信物,连燃料都带着讲究:松木要选树龄三十年以上的,麻秆灰烬要收进陶瓮供奉,唯有樟树是碰不得的,怕那浓烈的气息扰了祖先的归梦。
蔬果精灵马的渡魂舟
最让我觉得新奇的,是阿彻描述的 "精灵马"。在房东太太的神棚前,他第一次见到用黄瓜和茄子做成的小动物:黄瓜削出尖耳朵,牙签支起四条腿,俨然一匹昂首的骏马;茄子切出牛耳形状,底部削平了稳稳站着。"黄瓜是让祖先快些回家,茄子是让他们走时慢些。" 老太太边说边往神龛添清水,那认真的神情,仿佛真的在为祖先准备返程的坐骑。
这个充满农耕智慧的习俗在日本各地开出了不同的花。北海道的朋友用胡萝卜雕鹿,说那是神道教里的白鹿使者;四国的匠人把莲藕挖空,做出能浮在水面的 "水马",给海上归来的祖先渡水用;到了九州的小岛,阿彻看见渔民拿海藻编 "海龙",细竹条撑起的脊背弯成波浪形,简直是从《古事记》里游出来的神兽。在福岛的乡村,他还撞见孩子们玩 "精灵马竞走",用棉线拉着黄瓜马在榻榻米上赛跑,清脆的笑声里,仿佛真有祖先的灵魂乘着风,跟着这小小的木马踏月而归。
变与不变间的传统
阿彻发现,即便是在东京这样的大都市,盂兰盆节的魂灵也从未走远。他公司的日本同事,会在公寓门口摆上 LED 灯做的 "迎魂火",塑料材质的精灵马虽然少了蔬果的清香,却在底座刻着家传的和歌;京都的五山送火依然震撼,160 米高的 "大" 字篝火要烧足三个小时,可负责搭建的年轻人里,有一半是通过社交媒体报名的志愿者。最有意思的是丰田那年的 "精灵马限定款" 汽车,车身绘着黄瓜马的简笔画,启动时会播放盂兰盆节的民谣,让古老的符号乘着现代的钢铁之马,在高速公路上跑出了新的韵律。
这些见闻让我想起阿彻说过的房东太太。老太太临终前把神棚的火袋传给了孙女,却特意交代:"松木不够的话,用环保炭也无妨,祖先不会怪罪的。" 原来真正的传统,从不是固守旧物,而是像那盏随波逐流的灯笼,无论火光落在松木上、LED 灯上,还是汽车的反光镜上,照亮的始终是人心底对祖先的思念,对生命轮回的敬畏。
阿彻离开日本那天,正好是盂兰盆节的尾声。他在成田机场看见穿浴衣的女孩抱着塑料精灵马模型,行李箱上还贴着五山送火的贴纸。暮色里的机场大厅,人来人往如潮,那些关于火与马的故事,就这样跟着归人漂洋过海,在不同的土地上生根。或许文化的魅力正在于此,它让遥远的异乡变成了可触摸的记忆,让祖先的魂灵,在生者的讲述里,永远活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dcode.name }} {{ dcode.t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