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文化

羌族民俗:大禹祭祀习俗
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诞辰于北川羌族自治县(原石泉)禹穴沟刳儿坪,历史治水名人,史称大禹、帝禹、神禹。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用障水法,但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历时十三年,终于成功治理了洪水。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历朝历代,为弘扬大禹精神,歌颂大禹品德,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官民同祭大禹的祭祀习俗之风日盛,一直沿袭至今。每年农历六月六日,在大禹出生地禹里镇禹里村,都会举行盛大的民间祭祀活动。伴随着肃穆悠扬的鼓乐声,祭祀活动正式开始。由禹里皮鼓队、沙朗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表演队伍组成的祭祀队伍,穿着羌族民族服饰,抬着白山羊、水果、谷米等各类祭祀物品,在极具羌族特色的民俗文化表演中前往禹穴沟禹王宫。禹王宫殿外,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等朗诵经文,祭祀仪式正式开始。...
祭拜文化 | 18次浏览

转九曲:祭礼老子的陕西传统民间风俗祭祀活动
相传在殷纣时期,三仙岛的三位云女——云霄、碧霄、琼霄,为了给兄长赵公明报仇雪恨,费尽心思在黄河布下“九曲黄河阵”乱拿阐教门徒,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闻知门徒被困,便下凡解救,破了“三霄”的黄河阵。后世道教徒为了纪念教祖,便用灯盏相连象征黄河,设计了“九曲黄河阵”图,在举行道教活动仪式时,成群结队的人们沿曲折的阵道转来转去,祈求神灵保佑,驱逐邪魔,消灾免难,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安宁健康,幸福美好。陕北转九曲一般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期间举行,有些村庄在正月初七、初八进行,有些村庄在正月闹起秧歌后,或来外村秧歌进行慰问时进行。上灯时分,人们点亮九曲灯,转九曲的人流由一老道领头,唢呐、秧歌队开道,从阵门浩浩荡荡进入,蜿蜒曲折向前。在每曲中的星君牌位有专门看曲人,当队伍进入曲头时,看曲人点香、烧纸、放炮,道人诵经,以示战捷。之后人们开始端灯,民俗也称“偷”灯,每人端—两盏灯回家放在财神、灶君前或者门楣上,端灯...
祭拜文化 | 25次浏览
棋盘井镇举行敖包祭祀活动
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6月11日(农历五月十三),鄂托克旗棋盘井镇在乌仁都西山敖包、苏勒德敖包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敖包祭祀活动。上午9时,祭祀活动在诵读经声中正式开始,前来祭祀的农牧民、群众围绕敖包顺时针走三圈,依次向敖包敬哈达、供奉祭品、祈福祈愿,期盼草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万物和谐。敖包是蒙古语,最早是人们在辽阔的草原上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祈求风调雨顺、人民幸福安康、六畜兴旺的象征。敖包祭祀,是蒙古族最为盛大、隆重的传统祭祀习俗,具有传承蒙古族敖包祭祀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传统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敖包祭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在了解草原文化、敖包习俗的同时,树立起敬畏自然、崇尚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多年来,棋盘井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活动。本次祭敖包活动让群众进一步认识、了解蒙古民族...
祭拜文化 | 57次浏览
民国时期西宁汉族习俗之祭祀
民国以前,西宁的汉族大多系外地移民,加之周边有蒙、藏、土等民族,因此,民间习俗杂糅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现根据本人见闻,缀成数则。其一祭祀:汉族群众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祖宗非常虔诚,高原古城的人们也不例外。有幅对联写道:“祖宗虽远,祭祀不能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人们以祭祀来表达对逝者的悼念。旧时西宁的坟地占地面积大约有700多公顷,有城区的四五倍之大。西起南山寺前的东侧,东到曹家寨,北界古城墙,南至南山根。以瓦窑沟为界,西称南滩,以东叫东滩。这一大片土地上埋葬着从南凉秃发利鹿孤到20世纪40年代末的死者,历时1500多年,(从近年挖出汉墓,可以上朔到汉代)大片的土地因不能灌溉而长期荒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人们才认识到土葬是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应提倡火化,移风易俗。正常情况下,上坟祭祖每年有五次,其中以清明扫墓最为重视,时间选在春社之后到清明节之...
祭拜文化 | 61次浏览
我国最原始的酒祭习俗
清酒既载,驿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自古以来,酒就与国之大典、家之大事的祭祀紧密相连。始宗教起源于巫术,在中国古代,巫师利用所谓的“超自然力量”,进行各种活动,都要用酒。巫和医在远古时代是没有区别的,酒作为药,是巫医的常备药之一。在古代,统治者认为:“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动中,酒作为美好的东西,首先要奉献给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战争决定一个部落或国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发之前,更要用酒来激励斗志。酒与国家大事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战国时代制度的《周礼》中,对祭祀用酒有明确的规定。如祭祀时,用“五齐”、“三酒”共八种酒。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古代是权力很大的,原始社会是巫师,巫师的主要职责是奉祀天帝鬼神,并为人祈福禳灾。后来又有了“祭酒”主持飨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动。我国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丧葬时用酒举行一些仪式的习俗。人死后,亲朋好友都要来吊祭死者,汉族...
祭拜文化 | 100次浏览

毕节苗族打牛祭祀习俗
毕节苗族的丧葬,一般有寿终送终、备办丧事、守夜指路、吊鼓正嘎、开嘎打牛、出殡下葬、解簸箕等程序。主要以牛、猪、鸡等家畜家禽祭祀死者。人死后立即做“嘎”为“热嘎”,待后做“嘎”为“冷嘎”。“打牛”祭祀主要分为家祭和外祭两种,家祭即在家中堂屋进行的祭奠活动;外祭要在外面平坦的地方搭一个花房作为祭房(又称嘎房),把灵柩抬到里面进行祭奠活动。“打牛”祭祀程序独特复杂,试从“唱词指路”、“开嘎打牛”、“解魂”三个关键环节。一、唱词指路“唱词指路”是通过唱指路词(亦称指路经)的形式进行的。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讲述死者如何生,生了又如何死,死了要经过哪些地方,才能够遇到苗家祖先,到达苗族祖先居住的地方。比如,苗族老人过世,棺木摆放在堂屋中间,头朝东脚朝西,预示着要送老人的灵魂到老家与祖先同住。二是叫死者灵魂带回去做种的东西,继续传播发展下去。比如牛、猪、鸡、马(纸马)等牲畜家禽和一...
祭拜文化 | 102次浏览
二十四节气之夏至祭祀之礼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个节气。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恪遵宪度抄本》)夏至的“至”不是“到来”的意思,而是“极致”的意思。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礼记·月令》)一候鹿角解:鹿是阳性的山兽,夏至阳气盛极而衰,鹿角感阴气而脱落。二候蝉始鸣:蝉,古时楚称蜩(tiáo)。夏至之时,蝉开始鸣叫,蝉鸣里树影明灭,忽觉夏长。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野生中药草,夏季过半时,最适宜采集它地下的块茎。半夏,生于夏至日前后。此时,一阴生,天地间不再是纯阳之气,夏天也过半,故名半夏。《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夏至祭祀“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礼·春官》)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就有了祭神仪式...
祭拜文化 | 111次浏览

四甲民间祭祀习俗一一放施食
“放施食”是四甲地区至今尚在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民间祭祀习俗。通过念经、拜佛、器乐演奏、民间舞蹈、气功杂耍等活动反映在该地区民间祭祀过程的心理特征。“放施食”这一习俗综合了四甲地区民俗的特点和民间艺术精华,独具规模,影响很大。历史上四甲镇牧童山村的梁家、靶场村的陶家两套班子传承民间艺术精华独树一帜,在通东地区名气颇大。放施食程式有:一是敲头场。表演者五至七人不等,以打击乐为主。打击乐曲牌有:“先壇此”、“长行步”、“鬼敲门”。敲奏的时间约一刻钟左右。二是敲二场,仍以打击乐为主。曲牌有:“吃波罗”、“飘风”、“半家官”、“七记头”、“一团和气”、“四面景”、“堆宝塔”、“花宝塔”、“小锣景”、“挑刺”等十多种。演奏时间约半小时左右。三是取水,一般用琵琶弦子、二胡或笙、箫、管、笛吹奏。施主披麻戴孝,端一盒素菜,拿香、蜡烛、“金钱马子”、“元宝”(锡锭),跑到并边或沟头焚烧后取水三杯回来,杯中放上一...
祭拜文化 | 232次浏览
省级非遗:舜传统祭祀文化
舜传统祭祀文化距运城市区北十五公里处,即鸣条岗西端俗称“老龙头”的地方,有一座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庙宇,是古代五帝之一舜帝的陵寝所在,俗称舜帝庙。舜二十岁以孝闻名,三十岁为尧重用,五十岁摄行天子事。五十八岁时尧帝驾崩,舜守制三年,六十ー岁践帝位,建都蒲坂(今永济蒲州)。后来,禅位给治水有功的禹。禹在风景秀丽的鸣条岗西端“老龙头”为舜帝建了离宫(离乐城、皇城),让他在此颐养天年。舜帝一百一十二岁时驾崩。禹为舜帝举行了厚葬礼,禹遵循舜的遗训,将舜帝葬于鸣条岗离宫前。后人为纪念这位圣帝,便在此建了舜帝陵庙。几千年来,人们于每年农历的二月二舜帝生日和九月十三舜帝的卒日,举办庙会,闹社火、唱大戏、祭神、拜祖、抬着神像巡游村镇,鸣炮烧香,顶礼膜拜,祭祀舜帝,年复一年,遂成传统节日。目前,该项目已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祭拜文化 | 177次浏览
夏代的祭祀文化
有关夏代祭祀制度,史书记载较少,仅可从《尚书》、《礼记》等后世所著中管窥其大概面貌。夏代祭祀保留了大万物有灵观念下的自然万物的祭拜,此时“命”观念初步抽象到了个具有至上神性质的位,史载夏启伐三苗时讲:“济济有众……蠢兹有苗,用天之罚。”夏代祭拜天命与夏王权力的确立有必然的联系,但其范畴十分模糊,更不具有人格化的特征,可以说只是种至上神观念的雏型。另外,夏伐有启氏时宣布:“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可见,中国“敬天法祖”的观念始于夏代。图为上海博物馆所藏镶嵌十字纹方钺,被断代为公元前18世纪-16世纪左右的二里头夏代晚期文物,是当时君权或军事权力的象征。夏代祭祀的形式多种,大典可分五种——禘祭、郊祭、祖祭、宗祭、报祭。其中:禘(tì)祭,天子祭祀先祖之典,称大祭。如,虞氏大祭黄帝之典。郊祭,天子于郊外祭天地之礼,也可以配祭祖先。如,夏后氏郊祭郊祭鲧之典。祖祭,祀开元之祖祭礼。如,夏后氏...
祭拜文化 | 292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