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

尚俭戒奢,朴素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李勣(音既),原名徐世勣,字懋功,隋唐之际的英贤,后世的小说家因他而创造出了“徐茂公”这一文学形象。因受唐高祖李渊赐姓,徐世勣于是以李为姓,改名为李勣。李勣不仅战功卓著,而且为人低调、非常节俭。唐代《朝野佥载》一书中记载:一次,一个乡中的小伙到京城长安去拜访他,到了饭点,李勣就留他吃饭。▲八仙宫饭桌上摆的主食是饼,客人嫌弃饼的边缘不干净,就顺手撕了扔在了一边,李勣见了以后十分生气。他把这个客人着实训斥了一番,“年轻人,你要知道,这块饼包含了农人的多少汗水,田地要犁两遍,土壤肥沃后才能下种,还要灌溉、锄草,精心呵护,年景好才得丰收。辛苦收割、脱粒、扬清后,才得到麦粒,还要碾磨成粉,然后才能做成一块饼。你随意撕饼扔掉,太不应该了!”李勣正面指责了乡人浪费粮食、不恤稼穑艰难的行为,表现出他廉明俭朴的品德和一位贤达的作风。尚俭戒奢,朴素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这个传家宝,什么时候都不能丢。
传统美德 | 36次浏览
中华传统美德·耻篇:王烈遗布
王烈遗布【原文】汉王烈、字彦方。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我闻其过。是有耻心。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人遗剑于路。盗为守之。许止净谓王公不过在野一匹夫。而能使窃盗之徒。宁受刑戮。惟恐其知。非所谓君子不怒而民威于鈇钺乎。化一盗贼。而一县景从。远夷遵奉。盛德之感人。过于刑罚爵禄。信哉。【解释】东汉朝时候,王烈,字彦方,太原人。青年时曾在陈寔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促使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
传统美德 | 48次浏览
中华传统美德·礼篇:彦光易俗
彦光易俗【原文】梁彦光、为相州刺史。相州人情险诐。千变万端。光招致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授。于是人皆刻励。风俗大变。有焦通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光令观孔庙中图像。通悲愧若无容。因训而遣之。卒为善士。彦光为岐州刺史。甚有惠政。迁相州刺史。尽力提倡礼教。卒至大变其俗。焦通礼阙。令观孔庙中韩伯俞母杖不痛。哀母力衰、对母悲涕之像。通遂自愧无容。卒以改善。愈见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解释】隋朝时候有个叫梁彦光的,在相州做刺史(刺史:隋朝只设州、县两级地方政权。州的长官称刺史)。相州这个地方的人阴险偏激、变化多端,彦光就设立学校,请了品行端正的学者专门讲授先贤圣人的事迹来推行教化。相州百姓学习后,当地的风气有了很大的变化。有个叫焦通的,不按照礼义去侍奉父母,被他堂弟告到衙门里,彦光就带着焦通去孔庙看韩伯俞被母亲责打的雕像,还告诉他:“韩伯俞不嫌母亲打得痛,反而担心母亲过度用力,痛哭哀求母亲要保重...
传统美德 | 101次浏览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守信篇:郭伋亭候
郭伋亭候【原文】汉郭伋、字细侯。茂陵人。为并州守。素结恩德。后行部至西河。童儿数百。各骑竹马。迎拜于道。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计日告之。既还。先一日。伋恐违信。遂止野亭。候期乃入。以太守之尊。与竹马童儿道旁偶语。乃以不肯失信于儿童。先归一日。宁止野亭以候期。可谓信之至矣。【解释】汉朝时代。有一个姓郭名叫伋的,表字叫做细侯,是茂陵地方的人,在并州地方做太守官。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到任不久巡行部属,郡美稷县(故城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之北)有几百个小孩子,各自骑了一根竹马,在道路旁拜迎。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自己远来?”孩子们回答说:“听说使君来到,很高兴,所以来欢迎。”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他到城郭外,问他什么日子才可以回来,郭伋就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郭伋巡视回来,可...
传统美德 | 142次浏览

中华传统美德·修身:以修身为本
精神内涵修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修身”一词,最早见于《墨子·非儒》篇:“远施周偏,近以修身。”所谓“修身”就是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使之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古人非常重视“修身”,把它看做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有一段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如今,时代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的“修身”伦理思想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克己修身的民族。其修身思想集中体现在:一是强调了修身的意义和作用,认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做人必须立德修身《礼记·大学》里明确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根本。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家国大事,也要从修身开始。修身虽然是一种内在的道德实践,但其不仅对个人具有突出意义,而且对政治社会秩序有着重要引...
传统美德 | 180次浏览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诚信:刘平期贼
【原文】汉刘平、扶母避乱。出求食。逢饿贼。将烹之。平叩头曰。今为母求菜。愿得归食母。还就死。贼哀而遣之。平还。食母讫。禀曰。与贼期。义不可欺。遂诣贼。众大惊。相谓曰。尝闻烈士。今乃见之。子去矣。吾不忍食子。遂得全。平之将烹也。哀求饿贼。愿归食母。还就死。贼哀而遣之。是其孝之化贼也。既食母竟。禀明而诣贼。贼义而还之。乃其信之化贼也。孰谓盗贼尽丧其天良哉。孰谓盗贼终不可化哉。亦自问德行何如耳。【解释】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刘,名字叫做平的人,扶着他的母亲逃难。有一天出外去寻求食物,遇见了一班饥饿的强盗,就要把他煮熟着吃了。刘平叩着头说道:现在我为了母亲去寻些野菜,让我把那野菜给母亲吃了,再回过来就死。强盗们听了,于心不忍,也很可怜他,就把他放了。刘平回到家里,把野菜给他的母亲吃了。禀告他的母亲说:儿子和强盗们定下约定,是不可以欺骗他们的,儿子要回去阿门,就到了强盗那里。强盗们看见了,大大的吃了一...
传统美德 | 187次浏览

中华传统美德·敬畏:谨慎不懈怠
精神内涵敬畏,就是又敬重又畏惧,主要是指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的事物时所产生的恐惧、尊敬及优虑的感受,体现的是一种对人对事的人生态度。敬,指的尊重、恭敬有礼,做事严肃认真,尽量避免犯错误。畏,指“慎,谨慎,不懈怠”,心存忧惧。儒家对敬畏的论述最早以“主敬”一词见于《礼记·少仪》,要求人们为人处世要以敬为主,以敬为根本,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主敬”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论语》中“敬”字至少出现了二十多次,像“居处恭,执事敬”“貌思恭,事思敬”“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敬事而信”等,也记录了孔子与人交往过程中的恭敬之态。宋明以来,“敬畏”一词广为所用,成为修身的重要范畴。古人对敬畏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什么是敬畏。敬畏最初的含义是指敬畏生命,就是要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生命之无穷无尽的潜能,生命之无限神奇的作用和能量。《诗经》有言:“敬之敬之,无惟显思(显是...
传统美德 | 208次浏览
中华传统美德·明礼:礼之用,和为贵
精神内涵“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即“礼仪之规”。古代所谓“礼”是系列程式化、仪文化规则,内容十分庞杂,既包括国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仪式、社会习俗、礼仪规范。但儒家所重视的并不只是礼的外在形式,而是体现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礼后来发展为建立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总称。对一个人来说,礼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占有重要位置。东汉末年的孔融,在四岁的时候就懂得礼让兄长的道理,分梨子时把最小的留给自己;元代的许衡路途再远、天气再热也绝不乱摘路边的梨子解渴,认为梨树无主而自己内心有主,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一...
传统美德 | 235次浏览

中华传统美德·重义:无偏无颇,遵王之义
精神内涵“义”本义是适宜。“义者,所以合宜也。”作为伦理学范畴的“义”,是指一个社会里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义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核心要素,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是促进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兴盛繁荣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人类社会不能没有“义”,人不能不讲“义”。完全不讲“义”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也是无法维系的。在儒家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和管子的“四维”即“礼义廉耻”中均可看出“义”的地位显著。具中国古代的“义”有三种意思。首先,“义”即“宜”,就是善、正确或恰当,指对一切事物的制断合于节度,处理一切事物合宜。正如《礼记·中庸》曰:“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其次,“义”即“正”。“正”是判断一切是非的准则。这种是非准则是公共接受的、能够说服人的。《尚书·洪范》有言:“无偏无颇,遵王之义。”第三,“义”即“理”。荀子说:“义,理也,故行。”它首先是一种...
传统美德 | 224次浏览

中华传统美德·自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精神内涵自孔子开始,儒家及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对自省有许多论述。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孟子提出了“自反”“反求诸己”的思想。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古人十分重视“自反”,认为“自反者,修身之本也”。孔子将道德自省的方法归结为“自讼”,亦即自己与自己打官司,“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荀子则认为自省修身应以扬善为主:“见善,修然必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这些经典名言,成为历代先贤修身治国的重要思想,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省就要勤于自我回顾。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进行道德修养就要常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一事之后,一天下来,或每经过一个阶段,自...
传统美德 | 245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