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精选
“五七”祭祀的文化基因
五七“五七”是民间一个祭祀术语,指人去世后的三十五天。旧时丧礼,人去世后每七日祭祀或唪经,有头七、三七、五七等。多以孝子贤孙和室内亲戚参加为主。“五七”的来历按照传统习俗,人去世后的纪念仪式是很有讲究的。开始是做七——就是从去世的那天算起,每隔七天做一次祭奠,有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和断七。再往后就是百日,周年,三年,十年……逐步拉长距离,渐渐淡化后人的悲伤情绪。在这些祭祀活动中,五七是一个很重要的日子。传说去世的人会在这一天回家,最后看看他的家人,然后去投胎,或是去阴司居住。为什么选死后的第三十五天(有的地方会在去世后,天对天满一个月)呢?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刚去世的人,魂灵是浑浑噩噩的,没有离开身体,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死去。过了一个月之后,他(她)想起来却发现身体里的骨头都松开了,再也起不来时,终于真正意识到自己是真的死了,于是人的魂灵长叹一声,爬出坟墓,来和家人做最后的告...
文章精选 | 15次浏览

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夏至
夏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运行至黄经90°时为交节点,一般在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夏至诗词夏至贺中俄龙江大桥通车文/代宏起舞霓裳两岸歌,细斟北斗啸黑河。一桥满载飞虹色,万里平铺友好车。夏至郊游偶见文/李兴华草木葱茏一百合,随风绽笑自含情。风流天赐留香远,乐在荒原不计名。南歌子•北三家子村瓜果园区的夏至文/周洪生碧叶方遮眼,瓜香味更浓。垂涎三尺醉游翁。小凤世雷双秀,网上当红。望百棚村落,吟瓜品果风。开园消夏正兴隆。青鸟云端捎客,界水初逢。注:小凤世雷,两种西瓜品名。夏至随景文/石全义雨润龙江岸,层峦岭上青。蓝天映浩渺,蜂蝶舞轻盈。夏至山川秀,夕阳晚照晴。举杯邀远客,明月共歌声。卜算子•二十四节气之夏至文/范玉霞夏至昼极长,夜晚知时短。丝柳明波奏鼓蛙,密叶蝉新唤。亭立玉荷仙,絮朵白云缓。...
文章精选 | 98次浏览

古代祭祀风俗习惯怎么来的呢?(下)
现代的烧纸钱实际上就是古代的祭祖行为说完了天和地还有一个没有说,既然相信有神明的存在,而古代对于神与鬼是同时存在的,自然还有鬼魂的一说,因古人认为鬼是一种凶恶的存在,它会给人们带来灾祸,因此祭鬼也成了一种主要祭祀。都说请神容易送神,鬼亦如此,因此古代祭祀的鬼魂往往都是常驻于内的,但是又让其常驻,又让其不害人,那么只有至亲的鬼魂才能做到,因此祭祖成为了祭鬼的一种存在。古人认为先祖的灵魂在冥冥之中对未来的子孙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家族发生什么劫难就会像电视剧里一样"祖宗保佑"来祈祷。虽然对祖宗的祭祀会让家庭的开支增多,但是变相的来说通过这些开支达到了保佑家族和孝敬祖先,因此这种风气在古代的任何朝代当中都极为盛行。祭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从初秋时代开始这种由于敬畏而祭祀的行为逐渐变成了因怀念而祭祀,也就逐渐了变成现在社会烧纸钱的习俗。这种祭祀方式已经将祭祀祖先逐渐变为祭祀亡人,从一定意义的程度上来讲成...
文章精选 | 88次浏览
古代祭祀风俗习惯怎么来的呢?(上)
在古代封建社会的时候,人们认为皇帝对于一个国家影响只是片面的,神明才是对国家产生根本性影响的那个。他们认为神明可以保佑他们不受战争的侵害,同时他们也相信神明会在干旱的季节降雨等等,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信仰的神明皆不同。不过早期的神明并不是给人们带来福分的,人们信仰这种神明是因为对未知的恐怖,因此对神明产生了敬畏之情。古代人认为时间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因此都可以当作为神明的象征。人们开始将祭祀搬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希望通过祭祀的方式让他们与神明产生联系,并通过祭祀来让国家一年风调雨顺。后来祭祀的目标不仅仅是神明了,还有各种鬼魂,因此祭祀也开始逐渐盛行起来。古代对祭祀都有什么需要讲究的事情既然祭祀是为了讨好于神明,那么就需要拿出非常丰厚的祭品。因为古人认为不同的神明对祭品需求的不同,这也使得祭品的种类十分众多,但最主要是的还是食物、布匹、还有人牲。不过相对于祭品的使用次数来说,人牲是最多的,这...
文章精选 | 145次浏览

祭祀的对象都是谁:天神、地祇、人鬼
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神。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三皇五帝儒教的祭祀对象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祇。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每个神的品级、爵位,一般说来,是由儒者规定的,并载入国家祀典。平素,它们依照规定,享受一方祭祀,如同诸侯的有封地和食邑;大祭时,则依品级配享、从祀于天坛之上。五岳不入祀典的,被称为“淫祀”。“以共皇天、上帝、社稷、寝庙、山林、名川之祀”“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无福。”祭祀对象按等级和分类如图:祭祀仪式其他宗教里的天界神灵主要有天神、日神、月神、星神、雷神、雨神和风云诸神。地界神灵主要有社神、山神、水神、石神、火神及动植物诸神,它们源于大地,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人界神灵种类繁多,主要有祖先神、圣贤神,行业神、起居器物神等等,它们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关...
文章精选 | 229次浏览
世界各地的祭奠文化
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扫墓祭祖的日子,它蕴含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祭奠文化。不仅是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也有自己的祭奠文化。那国外的“清明节”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呢?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我们的清明节和世界各地的祭奠文化。1、清明节清明节,是追思生命源头,担当生命责任的一个契机。中国向来重视血缘的延续,因此我们不单单是我们,而是整个家族的一员,我们生命的源头,是那些已经逝去的祖先们,我们祭祖,便是对生命源头的尊敬。而当我们郑重凝望着祖先的墓碑时,也许会心生感叹:人的一生很长,也很短,我们最终也将归于尘土,那么在这几十年里,我们是不是应当担当起生命责任,活出意义,为这世界留下一抹绚丽色彩?清明节,是一次情感的宣泄。它就成了生者和亡灵的一次“团聚”,让我们寻找和已故亲人的思想连接,让我们把对已故亲人的感情都宣泄出来,无论是忧伤还是怀念,清明节容我们尽情宣泄。与西方的观...
文章精选 | 268次浏览

古诗词中的二十四节气——芒种
芒种·节气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芒种·诗词时雨(宋)陆游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梅雨五绝(宋)范成大梅雨暂收斜照明,去年无此一日晴。忽思城东黄篾舫,卧听打鼓踏车声。伊犁记事诗(清)洪亮吉芒种才过雪不霁,伊犁河外草初肥。生驹步步行难稳,恐有蛇从鼻观飞。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北固晚眺(唐)窦常水国...
文章精选 | 278次浏览

端午节的3种起源科普
端午起源纪念屈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
文章精选 | 263次浏览

从青铜器猪尊看商周祭祀文化的演变
猪的形象在考古学中是常见的,但在商周遗址中是非常罕见的。有考古记录证实,商周时期的猪形青铜器共出土了三件。现分别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商代青铜器猪卣、湖南博物馆的商代豕尊、山西博物院的西周晋侯猪尊。一、猪卣上海博物馆收藏的猪卣,其形体较为抽象,并不是猪的真实形象。猪卣有两个猪首,一个身躯及四个蹄足组成。猪卣的腹部两侧刻有云纹,并用羽状纹勾勒,这样的纹饰在青铜器上是比较罕见的。猪卣的鼻子向下微卷,双耳竖挺,嘴长且窄,嘴角向上微咧。二、豕尊湖南博物馆收藏的商代晚期豕尊,又称“猪尊”,其尺寸长为72厘米,高为40厘米,重为19.75千克。豕尊有盖,盖上设有一只小鸟。豕尊嘴长微张,獠牙尖长。背部鬃毛挺拔,躯体丰满,四肢强健有力,体型匀称。猪首刻有云雷纹及鳞片,纹饰布满全身。从獠牙来看,是一只野公猪。野猪生存在山林间,体形应该是精瘦的,所以豕尊的形象应该是取自家猪。三、猪尊西周时期晋侯墓出土的猪尊,其尺寸...
文章精选 | 368次浏览
清江浦的祭祀文化
祭祀是人类最原始的信仰,一是祭天地,二是祭祖先。祭祀活动当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归为封建迷信。人们通过祭祀活动,缅怀故人,思念亲情,对照祖训,洗礼心灵,汇报家况,祈福求安。当下清江浦的祭祀祖先或其他亡人,多是烧点纸而已,没有什么庄重虔诚的仪式。现根据记忆和了解,将清江浦传统的祭祀活动形诸文字供赏析。清明祭清明时节,草长莺飞,树木葱茏,清风拂面,阳光和煦,最适宜人扫墓、祭祀、郊游、踏青等户外活动。清明节,冷暖空气上下左右对流,活动频繁,容易在室外形成局部小旋风,俗称“鬼风”,从人脚下扫过,遇到“鬼风”,在场的人要学狗叫吓住“鬼风”。上坟的人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上坟可以在清明节前两天,但很多人喜欢扎堆在清明节这天上午扫墓祭祀,认为亡人这天上午最有灵知。清江浦老人在谈到四时八节时常会这样说:“清明要明,谷雨要雨。”“清明要明”不仅是农事上需要,而且是上坟祭祖人的希冀,好天气方便户外活动。但也...
文章精选 | 364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