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立秋的晨雾还没散,竹篮里的新米已经透着清香。我们那时候总爱坐在河埠头折纸船,指尖划过糙纸的纹路,像摸到了先人留下的稻穗标本 —— 那些被岁月磨得光滑的谷粒,至今还在祠堂的玻璃罐里闪着温润的光。
先人传下的规矩里,立秋要做三件事:晒秋、祭祖、放纸船。老一辈常说,这是给天地和故人们递消息。我们那时候跟着祖母去晒场,看她把红辣椒、黄玉米一串串挂在竹竿上,像在晾晒打翻的调色盘。她布满老茧的手抚过饱满的稻穗,嘴里念叨着太爷爷教的农谚:“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阳光穿过她的白发,在谷堆上投下细碎的金斑。
纸船里的讲究最多。三粒新米要选颗粒最圆的,据说是先人从南迁路上带的稻种培育来的;半片银杏叶得采自村口那棵三百年的老树,树底下埋着民国年间先人们逃难时藏的家谱;还要裹一小撮灶心土,老一辈说那是家的根,混着烟火气才能让故人认得出归途。我们那时候总爱比谁折的纸船更周正,祖母就在一旁纳鞋底,针脚密密麻麻排得像田垄,“做人跟纳鞋一样,得一步一个脚印,才走得稳当”,她的声音混着穿线的 “嘶嘶” 声,成了立秋最熟悉的背景音。
河埠头的青石板被几代人的脚印磨得发亮。我们那时候蹲在水边折纸船,能看见水底沉着不少往年的碎纸 —— 都是先人收走的信笺。隔壁阿爷会讲起 1959 年的秋天,那时候刚分了田地,先人们带着大家开垦荒坡,夜里就睡在田埂上的草棚里。他说有天清晨看见水面漂着几十只纸船,是家家户户凑了仅有的口粮放的,“先人在天有灵,那年居然收成没让大家饿肚子”。说到这里,他总会往水里丢一把炒黄豆,说是给水里的鱼虾,也算替先人照看生灵。
远处传来收割机的轰鸣,惊醒了趴在草垛上的老猫。那只猫还是我们那时候喂大的,如今总爱蜷在当年晒谷的竹匾里打盹。我们把叠好的纸船放进水里,看它载着黄纸剪成的五谷慢慢漂向雾中 —— 有小米、高粱、荞麦,都是先人从各地迁徙时带回的种子,现在已成了田里常见的作物。水面荡开的涟漪里,仿佛看见无数双手在接力传递这只船:戴斗笠的先人弯腰插秧,裹头巾的老一辈挥镰收割,我们那时候背着书包在田埂上奔跑,而现在的孩子们正举着手机拍摄这古老的仪式。
“风会把话带到的。” 父亲往船尾添了片紫苏叶,那是外婆生前最爱的调味。我们那时候总见她在灶台边种紫苏,说这草能治风寒,是太祖母从娘家带来的根须栽活的。纸船转过芦苇丛时,我忽然看见岸边新栽的银杏树苗,是孩子们照着老树根发的新芽种的。
暮色漫上来时,祠堂的灯亮了。供桌上摆着今年的新米,旁边是我们那时候折的纸船模型,玻璃柜里还躺着先人用过的镰刀 —— 木柄被磨得发亮,刀刃上的缺口还留着当年开荒时的倔强。守祠的老人在念祭文,声音混着远处稻田里的虫鸣,像一条无形的线,把先人的呼吸、老一辈的汗水和我们这辈的脚步,都缝进了这秋夜的月光里。
起风了,水面的纸船还在漂。听说顺着这条河一直走,能到先人最初落脚的地方。我们那时候总信这个,现在看着孩子们追着纸船跑,忽然懂了:所谓传承,不过是让先人的故事,在每代人的生命里,重新长出新的枝桠。就像那棵老银杏,每年秋天都落下金黄的叶子,又在春天抽出嫩绿的新芽,把光阴的故事,一年年讲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dcode.name }} {{ dcode.t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