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8:30-17:00(周一至周五)

400 990 3919

单人馆
双人馆
提示

该馆已经创建,点击进入祭拜

{{memorialdata._name}}

{{memorialdata.contribution}}
{{memorialdata.hot}}
填写逝者信息一
填写逝者信息二
纪念馆等级
开通中级,高级,豪华纪念馆尊享专属纪念馆主页,纪念馆场景,专属祭品等多种权益。开通会员更享开馆折扣,祭品折扣。还有私人定制服务等您!点此查看详细特权介绍

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填写更多信息
单人馆
双人馆
提示

该馆已经创建,点击进入祭拜

{{memorialdata._name}}

{{memorialdata.contribution}}
{{memorialdata.hot}}
逝者一
逝者二
创建完成
逝者信息
绑定并登录
纪念馆等级
开通中级,高级,豪华纪念馆尊享专属纪念馆主页,纪念馆场景,专属祭品等多种权益。开通会员更享开馆折扣,祭品折扣。还有私人定制服务等您!点此查看详细特权介绍

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获取验证码
{{this.count}}s后重新发送
X
微信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2025
10-03
风俗习惯
云南永胜的土家人保留了击羊皮鼓、吟唱经文的 “祭龙” 仪式

滇西北金沙江峡谷的褶皱里,永胜县片角镇黄草坪村的晨雾中,时常回荡着 “咚咚” 的鼓点与苍劲的吟唱。这里的土家人自称 “力帕”,作为彝族支系,他们完整保留着以击羊皮鼓、诵经文为核心的祭龙仪式。这一延续千年的民俗,于 2023 年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滇西北民族文化多样性最鲜活的注脚。

云南永胜的土家人保留了击羊皮鼓、吟唱经文的 “祭龙” 仪式

黄草坪土家的族群记忆,早已镌刻在迁徙的历史长河中。据《乾隆永北府志》记载,其先祖于唐代南诏时期从滇西昆弥河流域迁徙至此,在金沙江畔扎根繁衍。独特的生存环境孕育了他们 “万物有灵” 的自然崇拜,龙神被视为掌管风雨丰收的至高存在,而每年农历五月底端午节前后的祭龙仪式,便是这种信仰体系最隆重的表达。仪式的举办地选在村中的株木树下,这棵树已静静伫立 500 余年,皲裂的树干间流淌着族群与自然共生的密码,被村民尊为不可亵渎的 “神树”。


祭龙仪式的主持者是世袭的祭司 “老奢帕”,这一身份承载着族群文化的传承使命。仪式当日,老奢帕身着缀满历史印记的传统服饰,外披标志性的羊皮褂,手中师刀(铁环串联的法器)与祈雨令牌相映,在神树前开启与神灵的对话。仪式之初的 “请神献祭” 环节,老奢帕率先敲响羊皮鼓,鼓点由缓至急,“咚咚” 声穿透晨雾,伴着师刀 “锵锵” 的碰撞声,《请神经》的吟唱缓缓展开。歌词里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的祈愿反复流转,他将整羊头、羊肝郑重摆上祭台,以最质朴的方式祈求神灵驱瘟辟邪,此时的鼓点与吟唱,早已成为连接人神两界的精神纽带。


诵经卜卦是仪式的核心所在,老奢帕吟唱的《平安经》堪称族群的精神史诗。经文里既有对 “东海龙王爷爷娘娘”“南海观音”“北方山神” 等五方神灵的礼敬,也融入了道教、佛教的文化元素,见证着历史上多民族文化的交融。诵经间隙,他取出香樟木卦片掷于地面,若卦片呈 “一阴一阳” 的 “顺卦”,便意味着龙神应允所求,围观的村民立刻爆发出欢呼,喜悦在金沙江畔蔓延。这场仪式从来不是祭司的独角戏,全村男女老少身着盛装依次默祷,邻村村民也纷纷赶来观礼,仪式结束后的 “民族团结打跳” 更是将氛围推向高潮,集体的参与让文化认同在欢笑中愈发坚定。

云南永胜的土家人保留了击羊皮鼓、吟唱经文的 “祭龙” 仪式

在这场跨越人神两界的对话中,羊皮鼓无疑是最核心的媒介,堪称族群历史的 “活态记录”。关于它的起源,村中流传着动人的传说:祖先的经文被山羊误食,后人击打羊皮时竟意外唤醒了记忆,从此鼓声便成了口传文化的载体。这种 “以鼓代书” 的传统,让羊皮鼓超越了乐器的范畴。其制作工艺更是处处彰显神圣性,传统鼓圈采用 “五合金属” 制成,象征五行平衡,现代虽简化为木质框架,但选材、蒙制、装饰仍恪守古法 —— 必须选用成年公羊的整张羊皮,经浸泡、去毛、晾晒后绷于木框,用皮绳固定保证张力均匀,鼓框雕刻的云纹、水波纹与鼓面绘制的龙神图腾,无不诉说着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面对现代化浪潮的冲击,黄草坪土家人从未放弃对这份遗产的守护。2023 年 “祭龙节” 列入县级非遗后,永胜县文化馆的专家频繁到访,细致记录仪式流程与经文内容,为老奢帕提供传习补贴,还将祭龙元素融入 “送戏下乡” 的表演中,让古老文化走进更多人视野。更令人欣喜的是青年力量的加入,村支书之子朱晓军不仅跟着老奢帕学习羊皮鼓技艺与经文,还通过直播向外界展示仪式盛况,既吸引了关注,又带动了当地农特产品销售,实现了 “文化 + 经济” 的良性循环。而仪式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更与现代环保理念不谋而合,村民们划定生态保护区,将祭龙仪式与乡村旅游结合,让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形成共振。


相较于湘西土家族侧重农事庆祝的 “晒龙谷”,以及云南彝族毕摩祭龙中突出的祖先崇拜,永胜土家祭龙有着独树一帜的特质。师刀与羊皮鼓的法器组合在滇西北少数民族祭祀中极为罕见,多元融合的神灵体系与全民参与的热闹场景,更彰显着其文化独特性。这份独特性,让祭龙仪式不仅是宗教活动,更成为族群身份的文化标识。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AI辅助创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