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8:30-17:00(周一至周五)

400 990 3919

单人馆
双人馆
提示

该馆已经创建,点击进入祭拜

{{memorialdata._name}}

{{memorialdata.contribution}}
{{memorialdata.hot}}
填写逝者信息一
填写逝者信息二
纪念馆等级
开通中级,高级,豪华纪念馆尊享专属纪念馆主页,纪念馆场景,专属祭品等多种权益。开通会员更享开馆折扣,祭品折扣。还有私人定制服务等您!点此查看详细特权介绍

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填写更多信息
单人馆
双人馆
提示

该馆已经创建,点击进入祭拜

{{memorialdata._name}}

{{memorialdata.contribution}}
{{memorialdata.hot}}
逝者一
逝者二
创建完成
逝者信息
绑定并登录
纪念馆等级
开通中级,高级,豪华纪念馆尊享专属纪念馆主页,纪念馆场景,专属祭品等多种权益。开通会员更享开馆折扣,祭品折扣。还有私人定制服务等您!点此查看详细特权介绍

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获取验证码
{{this.count}}s后重新发送
X
微信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2025
10-20
风俗习惯
从举人点主到视频观礼,民间祠堂里的安神主传承

秋日的晨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青石板铺就的祠堂庭院里。李家祠堂的檐角铜铃轻响,族人们身着素色衣裳肃立阶前,年过七旬的李修明老人手持沾着朱砂的毛笔,正对着案上的新神主牌凝神。“日吉时良,天地开章,堂前点主,平安吉祥”,苍老的嗓音在祠堂中回荡,族人齐声呼应的“兴”字三声,撞得梁上尘灰轻轻颤动。这场安神主仪式,李家已延续了近三百年,从清朝的耕读岁月到如今的烟火人间,仪式里的光影流转,恰是一部民间习俗的传承史。

从举人点主到视频观礼,民间祠堂里的安神主传承

李修明小时候常听祖父讲起清朝时的点主盛况。光绪年间,李家出了位举人,此后几十年里,族中安神主的点主人选从未旁落。祖父说,那时点主的举人要穿绣着仙鹤的朝服,案上除了朱砂砚台,还要摆上笔墨纸砚“文房四宝”,仪式前三天就要斋戒沐浴。朱砂也有讲究,必须是从县城老字号“德顺堂”请来的上好朱砂,用井水调和,据说这样点出的“天眼”才能通神。仪式当天,不仅本族男女老少要到场,就连周边村落的乡绅也要前来观礼,祠堂外的空地上能摆下几十桌宴席,鞭炮声能从清晨响到午后。

最让祖父津津乐道的是神主的排位次序。那时祠堂正寝的神主牌按昭穆顺序排列,始祖李公的牌位用紫檀木打造,比其他牌位高出三寸,雕着缠枝莲纹,居中供奉。二世祖居左昭位,三世祖居右穆位,每一辈的牌位材质、大小都有严格规制,连牌位上的字都要请专人用小楷书写,直系与旁系的界限泾渭分明。曾祖父的弟弟因为早年过继给外姓,后来虽认祖归宗,神主牌却只能供奉在西庑,直到民国初年,族里议事时还有老人坚持“非直系不得入正寝”的旧例。

从举人点主到视频观礼,民间祠堂里的安神主传承

民国时期的动荡岁月,给这延续百年的习俗刻下了第一道裂痕。科举制度废除后,李家再也没有出过举人,点主人选只能从族中识文断字的长者中挑选。李修明的父亲年轻时在县城学堂教书,三十岁起就承担了点主的职责。他记得父亲说,那时朱砂已难寻“德顺堂”的旧品,只能用普通朱砂代替,仪式也简化了许多,不再摆宴席,只是族人聚在祠堂简单祭拜。更明显的变化是排位次序,抗日战争时期,族中一位旁系叔公因投身抗日牺牲,族人议事时一致决定将他的神主牌移入正寝,打破了“非直系不得入正寝”的百年规矩。李修明至今记得父亲说过的话:“祖宗认的是心,不是血脉里的那点牵连。”

从举人点主到视频观礼,民间祠堂里的安神主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祠堂曾一度被改为村办小学,安神主仪式也中断了二十多年。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宗族文化的复苏,李家后人重新修缮祠堂,安神主习俗才得以恢复。这时的仪式又有了新的变化,点主人选不再局限于识文断字的长者,而是由族中德高望重的人担任,可能是带领村民致富的带头人,也可能是热心公益的退休干部。李修明自己就是退休后因主持修撰族谱、资助贫困族人,被大家推举为点主人选的。他点主时用的朱砂,是族中年轻人从网上买来的,笔墨也换成了普通的毛笔,但那句“日吉时良,天地开章”的口诀,却依旧一字不差地传承着。


如今的神主排位,更凸显了“尊贤”与“亲睦”的理念。始祖的牌位依旧居中,但其他牌位的材质、大小已趋于一致,只是在牌位背面标注辈分与事迹。去年,族中一位女性长辈因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培养了上百位学生,去世后神主牌也被移入正寝,这在清朝时是绝无可能的事。仪式当天,除了现场的族人,还有在外务工的年轻人通过视频连线参与,祠堂的梁柱上挂着电子屏,滚动播放着祖先的生平事迹,古老的仪式里融入了现代的元素。


仪式结束后,李修明把朱砂砚台小心收好,这方砚台已经传了五代人,砚台边缘的磨损痕迹,记录着百年的沧桑。族中年轻人围过来,请教仪式里的细节,有人拿出手机录像,说要发给在外的家人看。阳光穿过祠堂的天井,照在一排排神主牌上,新旧牌位在光影中交叠。李修明忽然明白,安神主习俗之所以能延续百年,从来不是因为那些严苛的规制,而是藏在仪式里的敬畏之心与宗族情谊。从清朝的举人点主到如今的长者执礼,从严格的昭穆排序到尊贤亲睦的新规,变的是仪式的形式,不变的是“敬祖收族”的内核,这正是民间习俗最动人的生命力所在。


部分内容可能涉及AI辅助创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