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前日参加一位长辈的追悼会,走出灵堂时,腕上的黑纱还带着布料的微凉。望着门口渐次散去的人群,那些默哀时的静默、悼词里的哽咽、献花时的轻放,忽然让我生出一个念头:我们习以为常的这套追思仪式,究竟是从何而来?回到书桌前翻了些旧资料,才发现这看似传统的仪式里,藏着一段中西文化交融的往事,也装着中国人对生死的慢慢沉淀。
追溯现代追悼会的雏形,得先把目光投向19世纪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开始对繁琐的宗教葬礼感到疲惫,原本全由教会主导、充斥着拉丁语祷文的仪式,渐渐多了些人间烟火气。人们不再只关注灵魂是否能得到超度,更想好好说说逝者这一辈子的故事——他做过什么事,帮过什么人,有过哪些让人记挂的好。也就是从那时起,黑纱成了哀悼的象征,花圈代替了传统祭品,有人站出来宣读悼词,把逝者的生平讲给在场的人听,让思念有了具体的载体。这种简化又重情感的仪式,慢慢成了西方追悼会的基础。
这种仪式东传的第一站,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1878年,政治家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明治政府为他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国葬。没有了传统神道仪式的繁复,取而代之的是列队默哀、宣读祭文的环节,花圈和黑纱也第一次出现在日本的国家级丧礼上。这场葬礼后来被视作日本现代追悼会的开端,之后又经过几十年的演变,1963年日本立法确立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把这套流程彻底制度化了。
中国接触到这种仪式,正赶上清末民初的礼制大变革。1903年,一群革命党人在杭州祭奠岳飞,灵前第一次摆放了从西方传入的花圈,当时不少人看了觉得新鲜,却没想到这小小的花圈,成了殡葬文化变革的起点。1912年民国成立后,政府很快颁布了新的《礼制》和《服制》,明确把花圈、黑纱纳入官方丧礼规范,还特意规定“男子左腕围黑纱,女子胸际缀黑纱结”,连佩戴方式都考虑到了。到1915年,北洋政府又出台《追悼条例》,把公务人员的追悼会流程细化成十三个环节,从奏哀乐到献花果,再到读哀祭文,现代追悼会的框架算是正式立起来了。
真正让追悼会从精英仪式走向全民的,是革命年代的实践。1944年,陕北安塞的窑洞里,为张思德举行的追悼会格外简朴。毛泽东站在土台上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把一个普通战士的牺牲,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联系在一起。那时候大家才发现,追悼会不只是怀念一个人的地方,更能把逝者的精神传下去,让更多人记住什么是值得坚守的东西。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倡导“丧事从简”,原本宗族色彩浓厚的传统祭祀慢慢淡出,追悼会成了最主流的追思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
现在我们参加的追悼会,流程早已有了约定俗成的模样,却从来不是生硬的模板。前期筹备时,家属总会细细琢磨场地布置,黑、白、灰的主色调里,总会摆上逝者生前喜欢的鲜花,遗像旁可能还会放着他常读的书、用过的老花镜。主持人大多是熟悉逝者的亲友,说话时带着自然的哽咽,比专业司仪更能打动人心。
仪式开始时,先让大家签到领追思册,播放一段逝者生前爱听的音乐,气氛慢慢沉下来。然后是默哀,哀乐响起的瞬间,再喧闹的人也会静下来,那些平日里说不出口的思念,都藏在这几分钟的静默里。孙中山先生追悼会时,北京数十万民众沿街默哀,连马车都停了下来,那种集体的敬意,想来和我们现在默哀时的心情是一样的。默哀过后,家属或单位代表会念悼词,讲的从来不是空洞的赞美,而是“他小时候总带着我们爬树掏鸟窝”“上次住院还惦记着单位的项目”这样的小事,偏偏是这些细节,能让逝者的样子在大家心里重新鲜活起来。
之后是鞠躬、瞻仰遗容,大家排着队慢慢走过,有的人会轻轻放一束白菊,有的人会对着遗像说句“一路走好”。最后家属致答谢词,声音或许沙哑,却字字真诚,感谢每一个来送逝者最后一程的人。仪式结束后,有的家属会把骨灰安葬在公墓,有的会选择撒进大海,就像邓小平同志那样,回归自然。还有些地方会摆上几桌简单的饭菜,不是热闹的宴席,只是让亲友们坐下来,再聊几句逝者的往事。
不同地方的追悼会,还藏着各自的文化印记。西方的基督教追悼会里,会有牧师祈祷、读圣经,而现在流行的“生命庆典”,甚至会播放逝者的搞笑视频,大家笑着回忆他的趣事,把悲伤变成温暖的怀念。日本的追悼会里,会有诵经、供奉神酒的环节,却也保留着宣读悼词的西方传统。而我们的追悼会,始终带着中国的温度,不重宗教仪式,只重人心,就像张思德追悼会那样,把精神传承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合上书页时,腕上黑纱的触感仿佛还在。原来这追思之仪,从来不是外来的“洋规矩”,而是经过百年演变,慢慢长成了我们表达思念的方式。它的流程或许有章可循,但里面装着的,永远是最真诚的怀念和最珍贵的传承——就像那些在悼词里被反复提起的小事,那些在默哀时涌上心头的记忆,终究会把逝者的精神,留在活着的人心里。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AI辅助创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dcode.name }} {{ dcode.t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