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普通馆
免费
中级馆
{{jibiaLevel[1] ? jibiaLevel[1].price : '98'}}/年
高级馆
{{jibiaLevel[2] ? jibiaLevel[2].price : '198'}}/年
尊享馆
{{jibiaLevel[3] ? jibiaLevel[3].price : '398'}}/年
昨夜整理旧物,翻出奶奶留下的那件老棉衣,针脚细密,里层填着的棉絮虽已有些板结,却仍带着些阳光晒过的暖意。摩挲着布料忽然想起前几日有人问起,古人是不是一家人只有一件衣服轮流穿,连树都砍光了才过冬,连烧寒衣都是因为自己缺衣少穿才想到祖先。这话听着像戏文里的夸张说法,倒让我想好好聊聊那些老辈人过冬的日子,还有藏在习俗里的真意。
先说说衣服这件要紧事。若说古代百姓家衣服不多是真的,但“一家人轮穿一件”实在是过了。我曾在博物馆见过一件宋代的短褐,麻质的面料不算精细,夹层里塞着芦花和少量旧棉絮,袖口和领口都打了补丁,却浆洗得干干净净。讲解员说这是当时普通农户的常服,虽简陋却足够应付初冬的寒意。其实早在先秦,百姓就懂得用麻织布,再往夹层里填干草、柳絮保暖;北方牧民更直接,一张羊皮缝成的袍子,白天当衣服穿,晚上卷起来就是褥子,保暖性比麻织品强多了。
真正让百姓过冬衣物有了质的飞跃的,是棉花的普及。宋末元初的时候,棉花从南方和西域慢慢传进来,到了明清,连江南的农户都开始种棉花了。我老家那本族谱里就记着,乾隆年间曾有族中长辈教乡亲弹棉花做棉衣,从此“冬月无寒号之叹”。至于贵族人家,过冬更是讲究,丝绸面子裹着蚕丝绵,外面再罩一件狐裘披风,连手炉脚炉都是银制的,里面烧着无烟的乌木碳,和百姓的短褐自然是天差地别,但要说“轮穿衣服”,除了灾年战乱,寻常时候是断不会有的。
再讲取暖,古人的智慧可比我们想的周全。去年去北方乡下,还见过那种连着灶台的火炕,做饭的时候烟火顺着炕道走,炕面暖烘烘的,连带着整个屋子都有了暖意。这法子可不是现代发明的,考古学家在辽代的遗址里就发现过类似的火炕结构。南方没有火炕,就用炭盆和火塘,我小时候在外婆家见过老式的火塘,冬天一家人围坐着烤火,既能取暖又能烤红薯,烟气顺着房梁上的天窗飘出去,满屋子都是烟火气。富贵人家更讲究,会在厅堂里砌火墙,在卧室放熏笼,连出门都有暖轿,轿里炭炉烧得旺旺的。
说到烧柴取暖,总有人说古人把树都砍光了,这其实是误会。我曾在地方志里看到,明清时候官府专门划定“官山”,规定“伐一植三”,就是砍一棵树要种三棵新的。百姓也有自己的办法,平时捡枯枝败叶当柴烧,特意种柳树、榆树这种速生树当燃料储备,北方还有人挖煤来烧,根本不用把山砍秃。倒是战乱的时候,军队为了防御或者取火,才会乱砍滥伐,那可不是常态。
最想说的还是烧寒衣这个习俗。有人说这是因为古人自己缺衣,才想到给祖先送衣服,这话真的没说到根上。我小时候跟着奶奶过寒衣节,她会用彩纸剪棉衣、棉裤,还会剪个小小的纸炉子,说“给老祖宗送去过冬的物件,让他们暖和些”。后来读了些书才知道,这习俗早在周代就有雏形,那时候是“授衣祭祖”,到了唐宋才变成烧纸衣。核心不是缺衣,而是古人相信“灵魂不灭”,觉得祖先在另一个世界也需要衣食住行,送寒衣是尽孝道,是“慎终追远”的念想。
前几日霜降,宁波早晚已有些凉意,穿件薄外套正合适,可北方有些地方都下了初雪。想想古代没有空调暖气,百姓靠着麻絮棉衣、火炕炭盆,贵族靠着狐裘暖炉,硬是把一个个冬天都过了下来。那些取暖的法子,那些护林的规矩,藏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那些烧寒衣的习俗,藏着对祖先的缅怀。这些都不是“缺衣少穿”能简单概括的,是一代代人传下来的生存智慧,也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窗外的风渐渐大了,把奶奶那件老棉衣叠好收进衣柜,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那些旧岁里的御冬故事,那些习俗里的深层意涵,值得我们慢慢讲,细细品。毕竟,了解过去的日子,才能更懂当下的温暖啊。
免责声明:部分内容AI辅助创作,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dcode.name }} {{ dcode.t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