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潮汕民间拜忌习俗:生者与逝者一次深度对话(下)
二、潮汕民间“做期”习俗的社会文化意义及积极作用在潮汕传统社会,人们对“做期”十分重视,非常厚待。如今虽然有所失落,但“涛声依旧”,仍然顽强地存活着。究其原由,盖因“做期”习俗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意义,具有积极的社会作用。(一)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最深刻、最深远的儒家文。儒家主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知生,焉知死”,对死亡不甚太注重,而高度重视慎终追远。儒家一贯主张把严肃的生活态度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即慎终。另外,儒家又主张,人死之后,必须慎重对待,要举行一系列的礼节仪式。“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些礼节仪式,包括子女、亲族对逝者的守丧、祭祀。因儒家文化慎终追远而形成了汉民族的普遍流行的“做祭”习俗。为逝者“做祭”,就是为了厚待逝者,善待亡灵。如此慎重对待逝者,是儒家重人生的一种突出表现,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文化。潮汕是中国的潮汕。潮汕人...
风俗习惯 | 618次浏览

潮汕民间拜忌习俗:生者与逝者一次深度对话(上)
民间将人死之日称为“忌日”,一般在死者周年之际要对死者祭拜,称“做祭”,又称“拜忌”,这是民间一种祭祀习俗。潮汕人把“忌”说为“期4”,因而潮汕人习惯将“做祭”称为“做期”;因一般在家中进行,故又称“家祭”。一、潮汕民间“做期”习俗作为一种传统而有一定影响的习俗,潮汕民间“做期”习俗有其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其活动形式与程序,有其发展变化的事实。(一)“做期”习俗的由来“祭祀”在古汉语中称“祭”或“祀”。古人多用单音字,少联用。《说文解字》释“祭”字为:“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祀是民间一种重要的习俗,是对逝去祖先或亲人的祭拜活动,是丧葬的延续,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礼记·闲传》中有这样一段话:“父母之丧,既虞、卒哭,疏食水饮,不食菜果,期而小祥,食菜果;又期而大祥,有醢酱,中月而禫,禫而饮醴酒。始饮酒者,先饮醴酒,始食肉者,先食干肉。”这里提到了丧期中的几个特殊的名词——卒哭、小祥、...
风俗习惯 | 1443次浏览

光山独特的元宵节文化:元宵节“送灯”
河南光山县,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之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宋代大文家苏轼谪贬黄州时,常逃禅光山大苏山净居寺,啜茗赋诗,其山光水色,鸟语茶香,不仅让这位迁客忘却贬迁之苦,而且还特在此筑“读书堂”作居,令来探望慰藉的亲友苏辙、黄庭坚等辈感叹不已;司马光砸缸处遗迹尚在,那苍桑的庭院,那虬劲的宋柏,仿佛凝固的历史;邓颖超的祖居在狭窄的小巷之中,默默地接受人们的敬意;所谓元宵送灯,即元宵节日这天,所有的家庭都必须给自家的祖坟送去灯盏,以示后继有人。即便一些无主的孤坟,也会有僧、尼等行善之人,送一柱弱弱的烛光,让孤魂野鬼也享受到关爱的温暖。这种习俗产生于何时,当地人士也难于说清,但一致强调,对于光山人来说,元宵送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仪式。工作在外或家在外地的光山人,春节可以不回来,但元宵节是一定要回来送灯的。否则,不但乡亲们会说三道四,自己心中也会有长久的遗憾。正因为如此,元宵节前一两天,在外地工作的...
风俗习惯 | 548次浏览
正月十四习俗科普
正月十四是什么日子?正月十四即农历正月第十四天,作为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到了这一天,年基本已经过去了,之后便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过后,年就宣告结束了。正月十四习俗有哪些?1、拜临水娘娘汉族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汉族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其实,是妇女们在没有地位、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为自己塑造的一位保护神,也是她们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2、伏羲诞辰日甘肃天水一带,称伏羲为人宗爷,以正月十四日为人宗爷诞辰日,这天要举行祭祀活动。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准备祭品,祭品有宰杀好的整猪、整羊以及水果和其他食品。院内古柏树上,贴满了小小的红纸人。子时一到,开始读祭文,回顾祖宗的功德,述说现今的美好生活。之后进行朝拜,给人宗爷唱戏,耍社火,祈愿保佑岁岁平安,人寿年丰...
风俗习惯 | 490次浏览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
老话说:“十五之前都年”。正月十一就不能说初十一了,十为圆满之数,也是周而复始的转折点,十再加一个一字,也代表了新的开始。现在很多传统习俗被逐渐的遗忘,可能初一到初八很多还知道,但是初八越往后却了解的很少,今天就来聊聊正月十一的习俗有哪些。奉紫姑正月十一,祭奉紫姑(紫姑,传说中的女神名。我国的西南方,尤其是湘西地区,民间传说其为厕神,又作子姑、厕姑、茅姑、坑姑、坑三姑娘等。世人谓其能先知,多迎祀于家,占卜诸事)。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封建社会中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子婿日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
风俗习惯 | 451次浏览
正月初十:祭石挂灯
大年初十习俗1、石头生日十,谐音“石”,传说中正月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习惯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等等。除夕时在石器上贴好春联后,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2、老鼠娶亲在正月举行的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初十日,许多地方要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对老鼠娶亲志贺。有些地区,晚上却忌点灯,忌说话,以免惊扰了娶亲事宜,惹下鼠神,一年为患;有些地区,习惯用谷面作蒸食,称为“十子团”,夜晚时,放置于墙角土穴等处供老鼠吃。3、挂花灯在两广地区,这一天有挂花灯的传统,这个习俗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每逢正月初十,人们会将去年出生的小孩名字写在花灯上祈福,这样的花灯被称为添丁灯。粤语中,“丁”与“灯”读音相近,添丁就与添灯有了喜庆的关系。来挂灯的多为老人,人丁兴旺在老辈...
风俗习惯 | 479次浏览

立春时节,风俗知多少?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盛大开幕,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这一天恰逢中国二十四节气之首的“立春”,一年之计在于春,而立春正是春天到来的标志,在这样一个万物复苏的时刻喜迎冬奥会,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的“定气法”划分节气,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秦汉以前,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一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纳福祈年、驱邪攘灾、除旧布新、迎春和农耕庆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迎春立春前一日,先要迎春。春至而万物生。古人把农事叫作春事,农忙叫作春忙。《书传...
风俗习惯 | 513次浏览
南北方小年的不同之处,你发现了吗?
期待已久的小年到啦,让我们一起看看不同地方的小年吧!腊月“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浆……”,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一转眼就来到了小年。细心的小伙伴可能已经发现,今天是北方小年,而南方小年是明天。诶?南北方小年为什么不是同一天呢?相信不少小伙伴都和我有一样的疑惑。来源南北之异原来啊,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是从清朝开始的。清朝皇帝为了节省开支,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同时祭祀火神和灶神。又由于清朝时政治中心处于北方,北方人民受到皇室的影响,形成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远离政治中心的南方则保持了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南方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早在宋朝时期就有记载,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中就曾写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民俗不同的习俗南北方小年除了不是同一天外,在习俗上也有着不小的差别。首先,在打扫房屋这件事上,北方称之为扫家,南方称之为掸尘。北方扫家包括清理...
风俗习惯 | 524次浏览
今日南方小年,过小年,迎大年!
北方小年是昨日(腊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腊月二十四,南北方小年为什么会差一天呢?南方相对于北方而言开发的较晚,以前皇族是在腊月二十三进行祭灶王神,普通百姓则要推迟一天进行祭拜。到了民国时期,有官三民四的说法,但后来北方百姓偏于官气,都二十三过小年,而南方则二十四过小年。虽然南北方过小年不是同一天,但是却有着相同的风俗习惯,祭灶王、扫尘土、贴窗花等,过小年的吃食上南北的差异不仅仅是一甜一咸的区别。1、吃年粽南宁等地有过小年吃“年粽”的习俗。粽子不是端午节吃的吗?不,此年棕非彼年棕。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征,俗话说:“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有馅,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圆有扁。剥去叶子后,皮是糯米,馅是绿豆和猪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欢的食品做馅,较为清淡,软糯可口。2、吃年糕在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的老百姓,小年这一天做年糕是很多地方的传统。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工作和...
风俗习惯 | 543次浏览

小年到,年味浓!北方小年习俗来啦!
北方小年小年快乐小年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节日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贴春联,扫尘,祭灶等,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但不管是哪天,“小年”可都不小。这天以后,人们开始进入准备过年的阶段,俗话说得好: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北方小年的那些习俗吧!扫尘土在小年这一天,黎明时就会起床,扫房擦窗,清洗衣服,清洗锅碗,彻彻底底地给家里来一次大扫除。家家户户打扫房屋,寓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根据《拾遗记》记载,这一习俗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当时的先民们用的是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同音,故扫尘也指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是指家中的陈年积垢,也是指旧...
风俗习惯 | 522次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