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德

尊老爱幼成语大意和出处
尊老爱幼成语出处来自于《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在儒家典籍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尊老爱幼在目前也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主要意思是指尊敬长辈,爱护晚辈,同时也是指人的品德良好,属于汉语成语之一。尊老爱幼作为中华名族的美德,其实可以看出,从古代世人就较为重视尊老爱幼的观点,在现代社会更是如此,例如从公共建设上来看像养老院、孤儿院、公交车上的老弱病残特别的座位、希望工程慈善捐款、困难地区捐赠物品等等也是一些对尊老爱幼的体现,中国人一向说自己是一个懂得尊老的民族,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也是要尊老敬幼。成年人有很多无形的责任,自己的工作、恋爱、家庭、孩子,我相信,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烦恼:在外辛苦工作,为了更好的将来打拼,但又有多少子女能真正体会到父母的爱?从发展来看尊老爱幼起始于原始社会,当时生产力低下,在氏族公社的内部为了人类的繁衍和文明的延续...
传统美德 | 7376次浏览
传统美德中的知足常乐是什么意思
知足常乐出自《老子》。《增广贤文》中也说:“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作人如果懂得满足,就不会为自己生活得不理想而感到屈辱;也不会因自己想追求更多的利益却得不到而感到羞耻。也就是说,凡事都要有满足的时候,凡事都要把握一个度,作到适可而止。这样,你的心才会感到知足和快乐。颜斶是战国时齐国隐士,受母亲钟离氏教导,耕读修身,隐而不仕。齐宣王慕其名久矣,于是就把他召进宫来以备咨询。宣王说:“今后你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你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你夫人和子女个个会衣着华丽。”然而在乱世中追求出将入相,享受荣华绝非颜斶这等隐士的本意,他为保持本心,拜谢齐王后辞行而去,并留下了“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的名句。意思说:“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他摆脱了外在诱惑,守住了自我内在的自由,表达了一个有志气的士人对生命价...
传统美德 | 4270次浏览

中国十大传统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美德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标准和尺度之一,中国的十大传统美德,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按其标准要求自己:一、仁爱孝悌;二、谦和好礼;三、诚信知报;四、精忠报国;五、克己奉公;六、修己慎独;七、见利思义;八、勤俭廉政;九、笃实宽厚;十、勇毅力行。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种浓烈的家庭亲情,对家庭的关系,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孝悌之情扩展时“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社会风尚。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社会生活中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爱人、孝悌、忠恕...
传统美德 | 3573次浏览

传统美德中的修身、齐家是什么意思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从传统美德上来看会涉及到各个社会中的生活领域,而从传统美德的内容上来分析可以说是博大精深,而从另一层面则也是一种名族精神的体现,道德感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德的根本,是自制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从全体,当良心、羞耻心、责任心和事业心在你的心灵中永远扎下根来的时候,你就会形成一种有道德的个性。这边我们在传统美德中提到的修身、齐家的意思,在“修身”这个词上,主要是指通过修养使个人具备美德。儒家经典《大学·圣经》中有提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的目的是为了齐家、治国,修身的标准是个人达到较高的美德素养。个人美德主要包括:志向高远,诚实守信,刚正不阿,自强不息,重德贵义,律己修身等。修身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xiūshēn,在本意上是指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在文献出处上来看,詹瀛生《题载敬堂》楹联:“载福绥仁惟造福;敬身有道在修身。
传统美德 | 6947次浏览

中华传统美德之友善
友善就是友爱和善,指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睦,真诚相待。古往今来,友善的人生态度,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样表达友情、善意的佳句不胜枚举,家喻户晓。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牙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牙甘居其下,终成一代伟业。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其实鲍叔牙和管仲是好友,鲍叔牙举贤不避亲,甘愿屈居管仲之下,实乃善待朋友之楷模;齐桓公不计前嫌、气度宽宏,友善之心实属罕见;管仲幸逢纯洁友情和知遇之恩,尽心竭力、忠心耿耿。三股友善的力量凝聚一起,成就了千古美谈。友善是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是人与人相处的准则,是社会的润滑剂,也是爱的奉献与蓄积。友善...
传统美德 | 4785次浏览

中华传统美德之尊重
尊重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中尊重的意思是:尊敬、重视,指对方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须重视的心态及其言行,现在已逐渐引伸为用平等相待的心态对待别人。出自《汉书·萧望之传》、《新语·资质》。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高尚美德,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体现。尊重是看待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不因性别、地位、贫富等差别对待。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人常说: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孟子·离娄章句下》中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懂得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文明礼仪,强调的是以尊重为本。《周易》讲: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即对待比自己强的人不谄媚,对待比自己弱的人不轻慢。尊重是相互的,所有的关系都需要彼此带着真情实意,才会和谐相处。齐国,有一个叫陆晓慧的人,地位很高且才华横溢,为人更是恭谨亲切。然而他却从来不把自己看的很高,前来拜见他的官员,不管官大官小,他都以礼相待,一点都不摆架子,如果客人离开,他会站起来送到门外。...
传统美德 | 4529次浏览

《论语》中的“孝文化”,真正的“孝”是什么?
“百善孝为先”,传统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美德,更是构筑中国古典文学大厦的文化支柱之一。作为一种文化母题,它在文学中显示出了强劲的生命力。“孝”的观念在《论语》之前已相当发达,但被作为“道”提出来,并影响中国社会数千年,实始于《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论述和阐发。从《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论“孝”的相关章节来看,“孝”的对象包括个体家庭中的父母,也包括死去的父母、祖先,还包含了宗族甚至国家中的长者。与之相应,《论语》中对不同的“孝”做出了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便更好的实行“孝道”。具体说来,《论语》中“孝”的行为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对于父母,“孝”的内容主要有:一为养,即赡养父母;二为敬,即孝敬父母;三为安亲;四为终身孝敬。“仓廪实而知荣辱”,物质是基础,尽孝道的首要条件是赡养父母。但是,“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
传统美德 | 3724次浏览

感恩父亲节——父爱如山,沉默但不缺席
研究表明,人类幼年期如果有父亲的照料,对认知和行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如果在童年时父亲能较大程度的参与,对孩子来说可以提高智商,学业成绩也会更好,而行为问题则更少。由此可见,父亲这个角色的重要性。父亲“激活”了我们的人生。如山威严,似海柔情冰心说,父亲的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受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水一经流深,就不会发出声音。人的感情一旦深厚,就会看似淡薄。不善言表但是在很多细微的地方关心照顾着你,这就是所谓的父爱吧。正如朱自清那篇散文《背影》:“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父亲的爱虽无声,却从未缺席。即使现实残缺,也不影响父爱的完整。就像那部豆瓣9.0的高分电影《我是山姆》所讲述的那样。它无关物质,无关年龄,甚至无关心智。在星巴克工作的山姆虽然是个低智患者,但是却是一个生活的简单快乐的人。他的智力只有7岁左右,可他依然努力记住那些繁琐的工序...
传统美德 | 4138次浏览

什么是孝道和孝道文化
有一句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在生活中尊重长辈、孝敬父母是最基本的孝道和文化体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构建亲情血亲关系的一种特殊情感,而传承下来的则是更多沉淀在以孝为基础的历史文化中,可以说从传统文化角度去看,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道,而孝道则又是仁道的一个基本,或说是仁道的基石,孝道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我们不妨从古代圣人的角度去看一下孝道文化,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礼崩乐坏”。而当时的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如果不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就无法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也就无法稳定社会。所以,孔子提倡“孝”。在当时孔子还对西周的“孝”进行了继承发展改造和创新。在孔子以后的儒学发展中,曾子可以说是儒家孝理论的集大成者。孔门中曾子不仅以其孝著称,而且在孝道理论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曾子思想以孝为核...
传统美德 | 3875次浏览

关于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故事精选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传统美德 | 8513次浏览